复星卖药记
(2013-11-26 17:12:44)
标签:
财经 |
分类: 上市公司 |
复星卖药记
文
2013年10月23日,复星医药控股孙公司重庆复创医药研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复创”)与SELLAS Clinicals Holding AG(以下简称“SELLAS”)在希腊正式签署合作协议,重庆复创将向Sellas转让其独立研究开发的涉及针对II型糖尿病和肿瘤的两种化合物:Fotagliptin benzoate(苯甲酸复格列汀)及Pan-HER Inhibitors(Pan-HER受体抑制剂)全球范围(除中国市场)的开发、销售等权利,转让价格共约3.8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2.48亿元),依研发进度分期支付。
新药买卖
医药研发界人士分析,“化合物想通过三期临床试验最终被批准,其间风险太大,我们一般都以临床前收到的真金白银为准,如果这样计算,复星医药卖掉两个化合物直接赚到手的真金白银为6600多万元。”
不管如何,对于此次合作,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表示,此次交易显示复星医药的研发能力受到海外医药企业的认可,扩大了公司在全球医药行业的影响力。
事实上,复星医药不仅卖掉了两种化合物在国外的开发权,也同样卖掉了其中之一苯甲酸复格列汀在国内的开发权。
苯甲酸复格列汀是重庆复创自行研发的1.1类化学新药, 2012年公司向CFDA递交了临床研究申请(受理号:CXHL1200848),今年9月份,该药物的申请临床批件办理状态从之前的“在审批”变为“审批完毕-待制证”,由此预示该新药可以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临床申请批文下来后,复星医药随即公布与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研发技术转让协议》,以2500
这两次技术转让在近期为复星医药带来超过9
研发背景
复星医药卖掉的两个化合物——苯甲酸复格列汀与Pan-HER受体抑制剂,均是重庆复创独立研究开发的潜在新药,两化合物均已申请国际PCT专利,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
据了解,苯甲酸复格列汀是DPP4抑制剂,而DPP4抑制剂是当今治疗II型糖尿病的主攻方向之一,目前研究最为深入并已应用于临床的DPP4抑制剂有西格列汀、维格列汀、沙格列汀,因为DPP4抑制剂在临床显示出明确的降糖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有人提出其可能取代磺脲类药物,甚至作为一线药物使用。有数据显示目前西格列汀约占全球DPP4抑制剂50%的市场份额,2012年全球销售收入超过40亿美元,而现在国内药企尚没有获得任何一款列汀药物的生产批文,为抢占这个市场,目前尚有多个DPP4抑制剂药物处于研发之中。
另一化合物Pan-HER受体抑制剂目前仍处于候选化合物阶段,具有开发成为治疗乳腺癌、肺癌药物的潜力。据Thomson Pharma数据显示,近30年,全球恶性肿瘤发病数以年均3%至5%的速度递增,其中20%的新发病人在中国,目前国内癌症研发药物高达971个,而我国癌症药物研发的重点是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等。很显然,复星医药的研发紧跟新药研发的热点与前沿。
通过与SELLAS的交易,复星医药的新药研发能力开始受到众人的重新审评。有报道显示,复星医药去年在药物研发方面的投入累计达3.7亿元,目前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制药业务营业收入的7%~9%,其研发主攻方向以小分子化学创新药、高难度仿制药、大分子生物药、特色制剂为主,建立了具有特色的“4 1”研发平台。其产品线主要分新陈代谢及消化道、心血管系统、抗肿瘤、中枢神经系统及抗感染等五大疾病治疗领域。此外,今年10月中旬,复星医药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达成战略合作,计划打造一个中药平台。在研发方式上,陈启宇介绍,复星医药在研发环节的最大特征是将医药研发环节前置至欧美成熟市场,前期研发由海外科学家团队孵化完成后,中后期研发交回中国。
其中重庆复创的研发平台就是复星医药旗下专注于小分子化合物研发的一个重要平台,创建于2009
“PE”影子再现
长期以来,中国制药企业的研发能力并不起眼,多数中国企业以仿制国外专利过期的药品为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很少。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扶持和激励措施,创新意识已经逐渐融入了药企的文化,但新药的产出仍然屈指可数。
依据国际惯例,一款新药上市必须经过3个关卡,即基础试验、动物试验和人体临床试验。人体临床试验是新药上市前的最后一关。而按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规定,人体临床试验又分为三期。通常,第一期临床试验规模较小,主要目的是检验新药对正常健康人是否有毒副作用;第二期临床试验规模会扩大,主要目的是检验新药是否有效力;第三期临床试验规模会增至成千人,主要目的是检验新药的最适剂量。不过由于药品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在药品上市之后如果发现有什么问题,也会对药品的配方和使用方法、剂量等进行调整,被称为四期临床试验。据美国药物研究和制造商协会(PHRMA)统计,在美国,一种新药的平均研发费用为13亿美元。其中临床试药环节占40%左右。目前,这一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进入Ⅱ临床实验后,仍有75%左右的失败率。
临床研究的高失败率,对医药研发企业而言确实像背水一战。成功,则意味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回报,失败则意味着巨额研发资金、长达数十年的努力付诸流水。因此复星医药卖出两个在研新药,提前确认研发收益,更多的人给予了正面评价。但也有不同意见认为,现阶段卖掉极具前景的新药对公司未来的收益大有损害。
这次举动,复星医药的身上又再现了“PE”的影子,尽管这个“医药界的PE”一直在努力澄清这个评价,陈启宇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做实业才是王道”。也有人推测,复星医药今年一方面转让出在研新药和中药企业,另一方面迅速布局医院市场,复星医药可能在转变战略,集中资本布局医疗服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