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收购利君国际折戟 科伦药业急寻新蓝海

(2013-11-26 13:59:56)
标签:

科伦药业

财经

分类: 上市公司

收购利君国际折戟 科伦药业急寻新蓝海

 

文   本刊特约记者 牛四斤

 

日前,因控股意愿引发香港证监局担忧,科伦药业宣布放弃收购利君国际,此前该收购曾两度延期。

一度被业界看好的科伦药业与利君国际的强强联合,终因未能成形。自此,原本希望借收购利君国际抵抗限抗令、奠定大输液领导地位的科伦药业,不得不再次独立奋战。

在大输液领域产能严重过剩、限抗令的强压下,找到新蓝海成为科伦药业的当务之急。

 

收购首次折戟

10月31日晚,科伦药业宣布放弃收购利君国际。作为医药领域的并购高手,科伦药业此轮并购历经一波三折却最终无功而返。三度延后交易时间大限已让这宗交易的敲定足足推后了近半年时间。

自2012年12月底以来,科伦药业收购利君国际一直进展不顺。根据协议约定,科伦药业将以5.25亿港元的价格分别收购两名股东各自持有利君国际的1.8亿股股份。“协议股份转让完成后,公司将通过科伦国际持有利君国际合计3.6亿股股份,持股数量约占利君国际已公开发行股份总数的12.2870%。”

此外,公司将自协议股份成交完成之日起6个月内通过公开市场和其他合法方式购买利君国际的股份,购买股份(含上述3.6亿股)的资金总额不超过24.63亿港元,每股价格不超过2.9167港元,使科伦国际合计持有不超过利君国际已公开发行股份的30%。

科伦药业的控股意愿引发了香港证监会的担忧,因为同是行业前三的大型公司控股股东历来会引起监管部门的特别关注。分析人士指出,香港证监会可能担心科伦药业与利君国际有同业竞争,未来会掏空利君国际。

长期跟踪医药领域,并关注科伦药业的西藏德传投资公司董事长姜广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很显然,此次科伦药业整合失败是其发展中的一次波澜,不过这一挫折不会逆转科伦药业原有的轨道,科伦药业还将在抗生素产业链的上下游继续进行并购整合。而在大输液领域,即便未能成功收购利君国际,科伦药业仍可以与利君国际子公司石家庄四药厂进行合作,进军华北市场。”

对于此次并购失利,科伦药业董事长刘革新并不甘心。刘革新公开向媒体解释:“并不能说是科伦收购失败,只能说是暂停了这一收购计划。”

 

联手美梦破灭

资本界曾对科伦药业此次并购利君国际给予了高度评价。

并购公告一出来,就曾有私募人士表示,这是一笔双赢的交易,此前,科伦药业已经在新疆建成抗生素中间体项目,也收购了一些抗生素企业,准备打造抗生素全产业链。但毕竟科伦药业在抗生素行业是后来者,品牌实力不强。利君国际经营抗生素多年,其品牌还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产品线也还算丰富。但由于是老厂,又在西安,成本居高不下。这里就有很大的整合空间,比如将利君国际的中间体和部分原料药转移到新疆,利用全产业链原料制剂配套的优势降低成本。再依托科伦药业高效的营销渠道,抗生素业务有望显著回升,总体来讲,如果整合得当,科伦药业在抗生素以及大输液业务两方面将在市场上占绝对优势。

利君国际的高端输液在华北市场拥有压倒性优势,作为区域市场的龙头,今年以来业绩大幅增长,又是持股相对分散的港股上市公司。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利君国际主要有两块业务,一是石家庄四药厂的大输液,二是西安利君的抗生素。石家庄四药厂的软袋,跟科伦最主要的产品可立袋,在产品线上不重叠,并且科伦主要竞争对手双鹤恰恰做软袋多,这样可以制衡对手。这是产品线上的协同。还有一点,石家庄四药厂总部在河北,它在河北、天津、北京那一带卖得很好,相当于直接插入双鹤的腹地。而科伦是在南方卖得好,所以说二者在地域上的协同作用很强。”

正所谓不进则退,原本希望借利君国际强强联手,抵抗限抗令、奠定大输液领导地位的科伦药业,不得不再次独立奋战。

更让人唏嘘的是,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友即敌,未来将不得不直接肉搏。

 

大输液后来者

此前,科伦药业的并购还没有失手过。

事实上,在大输液行业里,科伦药业只是后来者。但就是这位后来者用短短10年的时间,挤掉了过去大输液行业的“四大家族”。

1996年,科伦药业董事长刘革新以180万元做大输液产品。2000年,刘革新提出了对科伦的10年规划: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3亿元。但到2004年其原来规划的各项指标已全面实现,销售收入甚至达到2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输液制造商。

2009年,科伦药业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2010年6月3日科伦药业上市,首发实际募集资金47.72亿元(净额),超募32.81亿元。

在超募资金的支持下,刘革新开始通过并购在全国布局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科伦药业的触角一度延伸到了河南、浙江、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收购斥资不下10亿元。

通过跑马圈地,科伦药业的资产规模迅速膨胀。上市前,2009年末科伦药业总资产33亿,仅相当于0.7个华润双鹤,而目前科伦的资产规模已达到182亿,3年5倍,相当于2.5个双鹤。

不过,问题随之而来,科伦药业的业绩增长逐渐慢了下来。2008年~2011年,科伦药业每年的净利润增长率都维持在40%~50%的水平,不过到2012年这个指标已降到了12.56%。最新披露的财报显示,今年前3季度,科伦药业盈利增速仅有10.69%,低于机构预期。

与此同时,因为累计从资本市场圈走近百亿元,科伦药业的利息支出一度暴增。2012年其财务费用激增至9215万元,增幅高达2709.45%。至2013年前3季度,该数据攀升到1.11亿元,超过以往任何年度。

麻烦还不止于此。去年8月,卫生部出台“史上最严的限抗令”,这对于投资不菲在新疆建抗生素项目的科伦药业来说无疑于当头一棒。这也是科伦药业试图收购利君国际的原因之一——加速抗生素与大输液领域整合,打造全产业链。

当原先的道路纷纷受阻,科伦药业如何寻找新的蓝海?

 

 

寻找新蓝海

如今的本土输液领域,前三席分别被科伦药业、利君国际以及双鹤药业占据,三者共同占据了约50%的市场份额。

目前中国大输液市场需求量约为100 亿瓶/年,随着新版GMP 大限将至,预计2013年年末将有300 多家小输液工厂面临关停或转行的命运,届时将减少约30%以上的总产能。

其实,无论是科伦药业还是华润双鹤都非常清楚,大输液领域产能早已严重过剩。但要想在此领域获得绝对的优势,却又需不断扩大规模方能降低成本,兼并重组也已成为这个行业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业内人士认为,大输液已经开始满血复活。一位基金人士分析称,“2011年科伦股价从最高80多块钱跌到30多块钱那一拨,是限抗最严的时候。现在最低点基本上已经过去了。我们观察到的IMS数据显示,抗生素的拐点很早就向上了。不过未来行业内部会存在整合,大鱼吃小鱼。全国约400家抗生素及输液工厂大概只能活下来100家,并由3~5家公司掌握超过80%的市场份额。对科伦这样的NO.1来说可能是个机会。”

此时,科伦药业的主要竞争对手华润双鹤也开始发力大输液领域,用差异化竞争的手法正在不断收复曾经丢失的市场。

科伦药业也在努力。近年来,科伦药业通过收购广西科伦、组建新迪化工和科伦邛崃分公司、吸收合并珍珠制药和中南科伦、新建伊犁川宁生物等措施,初步构建了抗生素全产业链,逐步将形成公司强大的全产业链优势和巨大的资源成本优势。

数据可以证明。201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9.29亿元,同比增长13.22%,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8.49亿元,同比增长10.69%。

其中,毛利率同比提升了4.15个百分点,达到45.85%。华泰证券认为,这一数据体现了科伦药业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主要得益于公司在降低成本和提升产品结构上的持续努力。

光大证券认为,科伦药业具备业绩提速的潜力。据分析,公司输液整体销售增长低于预期,主要原因为各省招标推迟导致产能释放、新产品替代过程延后。预计各省招标在2014年一季度逐步展开,二季度公司产能释放。

“公司‘三发驱动’战略定位明确,大输液、抗生素全产业链、高端专科药三发驱动业绩持续性发展,我们关注高端专科药研发进展,是公司未来业绩推动力。”光大证券认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