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药之殇
(2013-10-31 17:02:02)
标签:
医药投资周刊财经 |
分类: 政策与法规 |
廉价药之殇
文
廉价药短缺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隔三差五就能看到媒体报道廉价药短缺的新闻,最近一则新闻是10月21日北京商报以“谁让购买廉价药成为奢侈”的报道。再往前,有10月11日楚天金报“廉价短缺成常态每遇降价潮廉价药应声退市”的报道。这些报道纷纷被各大网站和行业网站转载,影响非常广泛。如果在百度上搜索“廉价药短缺”的新闻,搜出的结果不胜枚举。
老生常谈的问题
廉价药短缺并不是近几年才发生的事,2004年,《上海医药》在“市场为何少见廉价药”一文中对廉价药品的相关现象进行了报道,并首先提出了“廉价药”这一称谓。此后,“廉价药”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随着社会的广泛关注,廉价药短缺的问题也开始引起政府监管部门和医药行业足够的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7年5月发改委委托中国价格协会、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对廉价药进行调研;2011年10月,卫生部在新闻发布会上透漏,将建立一个动态的资源共享信息化平台,及时反馈各地对一些短缺药品的供求情况;国家对一些廉价药实行定点生产;近两年的基药招标中,对廉价药给予政策倾斜;以及江苏等地方出台的对廉价药进行价格保护等。
“廉价药”是指需要长期服用,具有较好的替代效果、临床疗效较好以及价格相对低廉的药物。这些“廉价药”大多是慢性病用药,如不坚持使用,就会造成疾病的升级和恶化。但长期服用又给患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就要求药价相对低廉。
药品费用逐年快速增长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一旦和性命攸关的药品出现短缺,可能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就会造成患者心理极大的不安。因此,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因为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会引起广泛关注。
然而,现实效果似乎并不尽如人意,多项补救政策并未真正扭转廉价药的短缺的情况。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仍不时见诸于报端,引发社会的热切关注。这中间出了什么问题?
廉价药的复杂性
媒体曝光廉价药短缺,分析原因时总会提到一个因素,“价格低、利润少,厂家不愿意生产,药店和医院不愿意卖”。诚然,价格和利润是一个直接而重要的因素,但在价格的背后,所涉及的政策、患者、医院、医生、政府监管部门、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才是真正决定廉价药命运的因素。
以苯磺酸氨氯地平这个药为例,广州市销售氨氯地平的厂家就有15家。原研厂家辉瑞的氨氯地平(商品名络活喜)日用量价格为6元,国内厂家从0.6元到2.7元不等。2011年,苏州东瑞的氨氯地平(商品名安内真)在广东等地的基本药物招标中中标,其日用量价格只有0.6元。从这个意义上讲,安内真才是真正的“廉价药”。
按照药品的正常使用周期,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家,专利药专利过期后第一年的销售份额会被仿制药拿去50%。络活喜在2004-2005年专利过期,这一年,络活喜的全球销售从45亿美金下降到22亿美金。
但是在中国,络活喜至今仍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长,高价仿制品也保持同样高的增长速度。专利过期的药品和仿制品并驾齐驱,保持高增长,这正是中国廉价药问题复杂性的表现方式之一。
因此,如果我们不能透彻了解导致廉价药短缺的各种因素,只单纯从价格角度去分析,那么,即使在价格杠杆上给予廉价药合理的利润空间,面对体制上偏好更大利润的同类产品,廉价药在市场上的推广也会困难重重。
以药养医和药品加成是最根本的因素
尽管2009年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就已经实行了零差率制度,2012年,部分县级公立医院也取消了药品加成制度,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但在二级以上医院,特别是三级医院仍然实行15%的加成制度,而这些二三级医院,才是中国最大的药品消费终端。15%的加成制度直接导致的结果是:药价越高,医疗机构顺加的绝对值就越大,获利也越多,反之,获利则越少。
因此,医疗机构不仅没有降价的动力,而且还希望药品采购价越高越好。在这种机制作用下,市场竞争在医院药品购销活动中是失灵的,在医疗机构偏好高价药的机制下,试图通过招标等方式来降低药价几乎就是天方夜谭。
各地在药品招标后都声称药价降低了多少,但老百姓并未感受到药品降价的效果,其中原因就是一些中标药品降价后,医院感到无利可图就不再使用,除非是必需用的药。
因此,以药养医和药品加成制度是廉价药短缺的最根本的因素。
发改委对药品价格实行政府定价和市场调价定价两种管理办法。政府定价主要是依据企业的报价,然后对该报价进行成本核实,再根据核实的成本给予一个适当的利润空间,最后确定一个最高零售价。事实上,这种方式很难反映药品的合理价格。
另外一个因素是,对高价药品的偏好也会驱动高价药品越来越多,低价产品越来越少。这时,往往就会带来新一轮的降价。强行降价在上述的医疗管理体制下,导致低价产品退市,高价产品入市,如此形成一个循环怪圈。
招标导致廉价药遭淘汰
目前,药品集中采购已经成为政府采购药品的主要形式,医保基金有限,药品质量分层又没有统一而权威的标准,各省在基药招标中倾向唯低价是取。最典型的就是广东省的基药招标规则。
这种情况下,很多药品都变便宜了,甚至出现成本倒挂。那么 ,如果企业按照国家药典要求生产,则可能亏本,如果不按照药典要求生产,则有可能出现原材料以劣充好、不按药品标准规定投料生产,最终无法保证药品的疗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另外,药品招标不招采购量,只招品种、价格和厂家,药品中标之后,如果药价过低,医疗机构无利可图,可以不采购,也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就导致“低价药一中就死”的现象。
正如微博名@巢湖西岸所评论:“可否这样解读大部分基药?回顾“307”可见,没中标的,基本停产;中标的,越中越低,几近停产。展望“520”可否猜想?没中标的,也将基本停产;中标的,也将越中越低,直至停产。3.未来基药目录会怎样?不知道。但能肯定一定循寻着淘汰落后产品、降低医保支出这两条线。简而言之:死,留,增。”
如果招标价高,这就是所谓的“金标”,医疗机构和医生在利益的驱动下会争相使用,高价药就会畅销。为了满足公立医疗机构喜好高价药而不喜好低价药的需求,并给灰色地带留有相应的差价空间,药品生产企业只好通过政策性新药提高药品价格,利用药品招投标获得高价中标,而放弃优质廉价药的生产。
我国的药品生产企业存在“多、小、散、乱”等问题,优质廉价药一般由国有企业和中小型民营企业生产。这些企业当前处境艰难,在价格低、利润薄的情况下,廉价药在与高价同类产品和同品种高价剂型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最终导致药品质量下降或从市场上消失。另外,在“唯低价论”的情况下,往往中标的是一些药品质量无法保证的小企业,因此对一些真正优质的廉价药形成了阻碍作用。
另外,部分患者盲目迷信高价药、进口药、合资药的疗效,也有个别享受医疗保险的患者对价格不敏感,一味追求高标准用药。
影响廉价药的推广和应用有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药品加成制定、以药养医、新药审批、药品招投标和医保等政策层面的因素;企业竞争、医患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层面的因素。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这些因素的驱动力就是利益,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和行为特征。否则,不仅不能够推广优质廉价药的使用,还会出现许多负面的结果,如招标后伪劣产品的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