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药增补冲动难遏  企业态度不一

(2013-10-19 11:54:27)
标签:

医药投资周刊

财经

分类: 政策与法规

基药增补冲动难遏  企业态度不一

文   本刊记者  张敏

 

9月25日,山西省卫生厅正式对外公布了《山西省基本药物补充品种目录》(2013年版),该目录中包括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123个品种、中成药75个品种,共计198个品种。

在此之前的7月份,青海和广东相继发布了基本药物增补目录。

在青海、广东、山西大幅增补的情况下,业内惊呼“超出预期”,并据此猜测,是否会再次上演像2009版国家目录出台后各省平均增幅200多个的情况?

 

基药增补超预期

7月1日,青海在全国率先公布了2013年基药增补目录。在此次基药增补目录中,化学药和中成药的增补数量各有70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藏药由20种扩容至6 0种,三类药品合计增补数量扩容至200种。紧接着三日之后,7月4日广东省卫生厅公布本省2013版基药增补目录。其中,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共147个品种, 中成药131个品种, 共计增补278个。

青海、广东、山西三省相继大幅增补基药目录,让业界和资本市场连呼增补力度超出预期,随着各地基药招标陆续展开,医药板块将迎来利好。

其实,今年4月份在湖北宜昌召开的 “全国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座谈会”上,卫计委药政司郑宏司长解答基药增补问题时,提出“严增补、回头看”的原则。郑宏说,“ 根据‘十二五’医改规划方案,2015年以前以省为单位,从严增补,增补目录仅作为对520的补充和阶段性工作,应以520为基础,各地不要盲目增补,上半年先‘回头看’”。“回头看”的原则是:对各省现有的增补目录(与520不重叠的部分)进行分析,严格控制增补数量,对目录中已有类似适应症或治疗效果的药品,要进行甄别比较。

当时业内普遍预测,在“回头看、严增补”的原则下, 2013年各省的基药增补目录不会太大。因此,在看到青海、广东、山西几省接近或超过200多个增补目录的情况下,纷纷惊呼“超出预期”。也有业内人士据此猜测,此次基药目录增补会不会再次上演2009版国家目录出台后,各省平均增幅200多个的情况?

 

地方、企业有动力

基药市场目前是中国最大的政策性医药市场,在2012版国家基药目录颁布之后,业界曾狂欢,称之为“基药盛宴”,进入目录的一些厂家纷纷狂收代理费,媒体也曾爆出亿元代理费的新闻。基药市场带来的利润,令那些没有进入国家版目录的厂家寄希望于进入各省的增补目录。

医改是一个世界难题,在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下,国家在设计顶层制度的同时,也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因此,郑宏在提出“从严控制增补数量”的同时,也表示“国家不会对增补的比例和数量作出要求,少数民族地区(新疆、内蒙、西藏地区)政策适当放宽”。

厂家有进入基药目录的动力,各地方有增补数量的自由裁量权,各方因素综合发酵之下,一些地方基药目录增补的冲动难以遏制。原来曾表示不增补或少增补的省市也开始暗中启动增补程序。有消息人士称,“江西省本来说不增补,卫生部门说不增补,但药监部门提出要增补,而且都增补的是当地企业,重庆也是这样要求三天内把增补目录上报”。

国药控股高级行业研究员干荣富对记者说:“山西和广东一样,一下子出来几十个中药注射剂就奇了怪了,鱼腥草注射液都进去了,什么道理?是地方保护主义!”

干荣富接着表示:无论2009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还是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实际上,地方增补目录中的药品在医院的使用量要比国家版目录中的药品使用量大的多,每个地方基本都如此。

干荣富对记者解释说,国家版基本药物目录就是一个放大版的目录,基本可以适用于所有基层、二三级医院。但是基于各地疾病谱、经济发展、用药水平不一样,所以郑宏提出回头看。回头看的目的就是看看各地自己增补的目录是否有和国家版目录重合。比如上海,原来有688种,现在和国家520重合后有844种,这个数目对一个地方来说已经够多了,所有上海提出不增补。

“山西和广东省增补的那么多是很离谱的,广东中药增补的多,广东省解释说是习惯使用中药,其实这都是地方保护!”干荣富说。“本地企业是纳税大户,必须要保护。外地企业可能操作空间比较大,也必须考虑。”

 

增补越多越利好?

是否基药增补越多对企业越利好?

“增补多对本来就在目录的企业不是好事情,这毋庸置疑”,干荣富说,“总的来说,主要还是要看地方财政能否支付出来医保基金”。

平光制药集团营销中心总经理吉昌令表示,这是一个相对的问题。吉昌令说:“没有进入目录的企业希望目录范围大一些,这样企业的机会就多一些;进入目录的企业则希望目录范围小一些,减少竞争压力;作为企业来说,虽然基药价格便宜,但是要销量最大化保证足够的利润;做为医疗机构则要解决医院的效益和医生的收入等问题;作为患者,基药制度的目的不外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因此基药价格要相对便宜还要把病看好”。吉昌令表示,这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要看是从哪个角度去理解。

吉昌令认为各省基药增补目录的多少,应该以各地方医院的用药供给多少为标准比较合理。

而中国基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猛则认为,“这种大面积的增补的情况不应该再大面积上演了,山西也太多了,太顾虑厂家利益了!”

李猛同时认为进了目录也不一定就是好事情。李猛说:“进去了不一定就有利润,一是品种多了,竞争激烈;二是即使是独家产品,但是在这个治疗领域可能还有其他药品包括化药来参与竞争;三是基药是需要推广的,一个产品是独家的,但别人不知道,产品名称怎么能让人记得住,在整个决定购买的环节,不论是进院采购、还是医生或者患者,这些环节都需要推广,没有推广达到也就没有销量”。

吉昌令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乡镇卫生院会随着基药制度的实施,用药量也会不断放大,但是目前医保资金补偿不到位,在基层医院,患者治疗后,医保资金给医院的核销不到位,所以医生没法用,中了标也不一定有销量,因此,在实际营销意义上,基药有些雷声大雨点小!”

吉昌令对记者说,基药真正卖的好的省份屈指可数,目前只有山东、四川、安徽、河北、江西基药制度执行的比较好、资金也能及时补偿,绝大部分省份是没有钱的。

众所周知,进了目录只是拿到了入场券,后面还有系列问题要解决。例如,医院是否能采购、医生是否会用,如果质量和疗效不好即使医院进了药医生也不会用。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

或者前面的问题都解决了,但医保部门没有足够的资金补偿给医院,那基药在实际医疗过程中的使用也会大打折扣,因为资金补偿不到位,就“没法用”,销量也不行。吉昌令表示,现在很多省份都存在这种问题,某种药的疗效好、价格也不贵,医生想用,但医保资金补偿不到位,这个药实际的销量也不好。

对于基药招标价格竞争激烈,吉昌令表示,如果一个企业基药在其产品线占得比重比较大,是其主要利润来源,那么这个企业肯定希望进入目录里面去销售,而且会投入大量精力;如果基药对企业利润贡献很小,销售起来也很费劲,那这个企业就不会投入太多精力,除非是在基药制度执行的比较好的省份,如前述的那几个省可以作为重点去发展基药。

“基药制度执行得好的省份会产生很大的利润和回报,执行得不好的地方中不中标意义都不大”,吉昌令说,“比如,整个辽宁去年一年基药的销售额才5个多亿,而河北省一个月的采购量就达到10多个亿,两者的差距很大。如果一个省只有5个亿左右的采购量,全国有几千个厂家,平均下来的销售额就很少,基本上没什么销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