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投资人访谈之德同资本李凯军

(2013-10-11 15:05:24)
标签:

医药投资周刊

财经

分类: 投资与资本

李凯军:德同更专注并购业务 看好“小而精”

 

文   本刊记者  贺文婷

 

 

《医药投资周刊》:进入2013年,无论是VC/PE的募资或投资情况,还是IPO等资本相关行为似乎都陷入了低谷,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同资本在医药健康领域的投资采取了怎样的策略?

李凯军:我们投资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行业龙头或是特别有特色的企业,这类企业可以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它们在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方面都有强大的平台或是有丰富的产品线,有潜力做大。这类企业适合以上市为目标,比如步长制药、泰邦生物、重庆博腾制药(现在已经在创业板过会了);第二类是公司最根本的产品或技术很好,但产品比较单一或整体能力不强,它不一定适合去做一个上市企业,但可以成为上市公司很好的收购对象。对于外部资本市场的环境我们是无法控制的,我们只能把持价值投资的理念,去寻找亮点突出但不一定非要完美的企业。

未来3-5年,并购会成为行业的一个大趋势。一、两年以前没人去想并购,大家都想着去上市,获取二级市场差价。我们从三年前就开始非常专注并购,除非我们碰到一些真正非常优秀的标的,企业辛辛苦苦地做了多年,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力,或者是国际性的创新企业,它绝对是应该上市的,我们才会去考虑。像刚刚说到的博腾,都是在行业里有一定地位的。当然我们进入这些企业也选了比较好的时间点,比如研发企业在产品即将上市的时候需要建立一个市场销售团队。因为我们团队有很多人有国内外大药企的实际操作经验,进入这类企业后从研发、转型到商业化(都能提供很好的帮助)。

从2011年开始,我们看得更多的还是小而精的企业,就是说产品很好、有非常特殊的市场地位,比如独家品种,但是公司靠自身能力做到恒瑞、天士力这么大的规模是很困难的。我们看了很多这类在其它投资机构看来是有瑕疵的企业,比如财务指标离上市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们从经营企业的角度去看,会认为这个产品的市场潜力远远没有开发出来。我们会投入比较多的精力和人力去帮助企业把业绩部分体现出来。比如说现在有企业在我们刚进去的时候账面利润也只有100多万元,但现在也有三、四千万元的利润了。这一定程度体现了它的赢利潜力,在这种状态下很多上市公司是很愿意来与它来合作的。

现在,中国仍有几千家药厂,同质竞争严重,早就说要整合了,创业板的推出把这个进程给推迟了。我认为两三年之内,在风险、回报可控以及投资周期比较短的情况下,寻找到比较好的产品并把它运作到上市公司可以收购的状态,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的。但做了以后,在可控的时间范围之内,寻找它的合作伙伴会很多。所以今后我们会延续前两年的并购投资思路,当然也不会排斥真正非常优秀的可上市龙头企业。

 

《医药投资周刊》:为什么德同资本在两年前就开始涉足并购业务?

李凯军:我们当时发现,所谓“Pre-ipo”的企业多数有两大问题,一是业绩不实,二是价格偏高。如果(业绩)扎扎实实的,价格高一点也没问题。另外,我们认为依靠法律文件来保证投资利益的风险是非常大的。如果企业的业绩不真实,他哪有本钱去跟投资人对赌?

 

《医药投资周刊》:在医疗健康领域,您比较看好哪些细分行业?

李凯军:中国的健康产业近十年都是以百分之二十几的速度在增长,在全球想找到一个这样持续高增长的行业是很难的。即便是四、五年以前,你跟人去谈健康产业,大伙会觉得挺不错的,但相比煤炭、钢铁、房地产来说也不会那么有吸引力。但当经济恢复到比较正常的水平时,你会发现健康产业的发展没有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当然,中国与美国的情况还不一样,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还不仅仅是“抗周期”的,它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在这种大环境下,从中药、化药、医疗器械到医疗服务,由于基础低,都处于一个快速成长的过程。因此,这些领域都是我们所看好的。

前段时间大伙都看了很多医疗服务企业,以前大家似乎认为唯一的退出途径就是上市,因此判断标准就是能不能上市,所以很多医院(的标的)就很少人去做。但是如果以另外的眼光来看,包括并购,还是很不错的。虽然公立医院私有化会是很长的过程,但是这种难做的事情做了以后,后续接手的人肯定会给你一个价值体现的。

医疗器械的投资周期会比药短一些,国家这么多医院都在提高它的装备水平,拨给乡村医院的经费也在提高,这些都是机会。

但是,总的来说,德同资本现有团队的优势还是在医药方面。相比西药,这几年我们看的中药企业会多一些,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药独家品种多一点,而西药的竞争环境更为恶劣。

 

《医药投资周刊》: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都是目前医药领域中投资相对较热的领域,有人认为医疗器械虽热,但在迈瑞后再难又有“大餐”,您怎么看?

李凯军:确实是这样,在中国,医疗器械也好,医疗服务也好,企业都比较分散。器械方面我们投的南京普爱医疗,是一家小型X光射线影像设备企业,它的特色不光在产品,还在于渠道非常强。这类企业可以依靠自己的渠道引入一些新的产品来做强,或者是被大公司收购,为他们提供强大的二、三线城市覆盖能力。

医疗服务方面,我们看了很多项目,现在我们的基金还没有投过。一方面是涉及到管人的问题,牵扯的事情较多;另一方面,退出渠道还不是很清晰。具体选择的话,除了专科医院之外,一些县级的综合性医院盈利能力是非常强的。新农合出来以后,一个病人从看门诊到去做临检再到开药,量都是非常大的。争取在未来一年内做一个案子。

   

《医药投资周刊》:对于中国医药CMO市场,您怎么看?当初是基于什么原因投了重庆博腾制药?

李凯军:中国CMO领域达到规模的也就几个,但是一旦上了规模,(客户)就会相对稳定。像博腾的客户,一个新药出来了,从小规模研发一直做到新药上市,一旦选择了一个提供商以后就很不愿意更换了。这比那些前期规模较小的服务商,客源会更加稳定。所以,有一、两个这样的客户支撑它,经过美国、欧洲的体系认证后,它再找新的客户也会相对容易。比如药明康德也进入CMO领域,任何企业来中国想找CRO的话,肯定会找药明康德。当然,任何服务企业,他们的创新和管理能力是企业成功的根本,博腾的管理团队是一流的。

 

 

德同资本:

目前管理着五亿美元和二十五亿人民币的多个基金,并与八个省市地方政府以及美国沃尔玛创始人沃顿家族的投资实体Madrone Capital有着紧密联系。主要针对节能环保、先进制造、消费连锁、信息科技和医疗健康领域里的不同阶段进行投资。团队由中美两国有着丰富的国际投资和运作经验的专家组成。合伙人曾经是诸如尚德电力、明阳电气、百度、酷6网、和邦股份等著名企业的早期投资人或创业者。

李凯军:

德同资本合伙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博士,斯坦福大学博士后。主要侧重于医疗健康和生物科技方面的投资。在加入德同前任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中国诺康生物的首席科学管,和弘迈生物医药基金的合伙人。该基金总部在瑞士,管理资产超过12 亿瑞士法郎,是国际知名风投,在生物工程企业领域具有广泛丰富企业管理和投资经验。李博士拥有十几年的医药投资和创业经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