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产业的创造性收购
(2013-09-11 15:51:11)
标签:
医药投资周刊健康 |
分类: 国际市场 |
生物技术产业的创造性收购
文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有一个著名的“创造性破坏”理论,而生物技术产业的成功则刚好相反——有一部分要归功于“创造性收购”。创造性收购是生物技术产业不断增长的趋势之一。
生物技术板块的持续增长可以归功于技术创新所创造的大量商业化机会,因此,已经成型的生物技术公司进一步成熟,而初创公司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收购者范围扩展
根据安永(Ernst & Young)的2013年生物科技行业报告,美国316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的收入共有640亿美元,净收益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和36%。
有趣的是,从2005年开始看,Top10生物制药公司里只有4家守住了自己的领先位置,其他6个公司都被制药巨头收购。不过Top 10的总收入和净收益比起2005年还是分别增加了35%和77%。
关于收入排名,2012年美国的Top 10生物制药公司分别是:安进(Amgen)、吉利德科学公司(Gilead Sciences)、百健艾迪(Biogen Idec)、新基( Celgene)、福泰(Vertex Pharmaceuticals)、里杰内隆(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亚力兄(Alexion Pharmaceuticals)、卡毕斯特(Cubist Pharmaceuticals)、联合治疗(United Therapeutics),和拜马林制药(Biomarin Pharmaceutical)。这10个中有8个在2011年也是Top 10 之一。
2011年的第九大生物制药公司艾米林制药(Amylin Pharmaceuticals)在2012年被百时美施贵宝收购。2011年的第十大生物制药公司维罗制药(ViroPharm)在2012年掉落到12位。而2011年的第12位——里杰内隆则在2012年强势崛起,其收入高达14亿美元,比2011年的4.46亿美元多了两倍多。
创造性收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制药巨头对生物科技公司的收购,而是向大中型生物科技公司扩展。这些新的“大鱼”看中“小鱼”互补的技术、产品或者市场,将其收入囊中。
一般来说,这些收购还是遵循着大吃小的原则。大多数情况下,被收购的公司都拥有一些关键的战略性的技术平台或者研发管线。
高溢价
2012年,安进收购了Micromet,目的是获取其在研肿瘤药物和抗体生产平台。共计11.6亿美元的出价算下来约为每股11美元,溢价30%。
同样在2012年,安进收购了位于冰岛的DeCode Genetics,因后者拥有独特的遗传数据库。DeCode在2009年申请破产,并且已经累积了3亿美元的债务。2012年,北极星创投(Polaris Venture Partners)和ARCH创投以1400万美元收购了DeCode Genetics,使其免于破产,并和辉瑞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安进认为DeCode的数据库可以增加其新药筛选的成功率,因此在2012年提出以4.15亿美元价格进行收购,而随后也证明了这次收购非常有效。
还有两个例子:吉利德科学公司在2012年收购Pharmasset。Pharmasset致力于丙型肝炎的口服药物研发,其2011年的收入还不到90万美元。吉利德认为Pharmasset的在研药物与自己的在研药物是非常好的战略互补,出价110亿美元进行收购,合每股137美元,溢价高达90%。
新基对Avila Therapeutics的收购也值得一提。前者对后者的共价药物技术平台非常感兴趣。这是一类小分子药物,可以与致病蛋白进行化学键结合进而沉默掉致病蛋白。Avila的一个针对多种血液肿瘤和自体免疫疾病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经在临床试验中。由于这个技术平台与新基的战略重点非常契合,新基在2012年以9.25亿美元收购了Avila。
成功的生物技术公司会继续被大型制药公司或者大型生物技术公司所收购,而新的生物技术公司也会持续成立和成熟。创造性收购非常适用于生物科技产业——在困难时期(无法在可接受的条件下募到资),创造性收购可以作为首选。在好的时候,创造性收购也可以吸引到投资者,从而最终有望以高溢价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