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投资人系列访谈之NEA蒋晓冬

(2013-08-05 14:46:49)
标签:

医药投资周刊

投资人

nea

蒋晓冬

健康

分类: 投资与资本

移动医疗,到底谁买单,这是个核心问题!

文   本刊记者 贺文婷

 

《医药投资周刊》:虽然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近几年增长速度一直以两倍于全国GDP增速,但目前其环境是复杂的,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场潜力及健康需求带来的市场快速扩容与产业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新医改的一系列政策,如招标、降药价、医保限费等,给产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请问,在这样的背景下,你是否依然看好中国医药健康领域?为什么?

蒋晓冬:整个行业我们认为还是朝阳行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慢性病的高发、环境的污染以及医疗健康行业本身所处的现状都给这个行业造就了大的机会。但是这个行业与其它制造业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门槛相对比较高,所以在这个行业里面无论是药、医疗服务还是医疗器械我们都倾向于投一些门槛比较高的、有独特价值的、有差异化的东西。比如药的核心是产品,有的也是市场营销能力,但我们还是比较关注那些以产品为核心能力的企业。

 

《医药投资周刊》:不同的细分行业,近几年的发展各不相同,请问您看好哪些细分领域?为什么?

蒋晓冬:子行业里,我们投药还是投得比较多的。在中国,创新药比较少,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就比较看好另外两种企业,一种是仿制药或者中成药的药企,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品牌积累和区域市场优势,另外,在仿制药里面也有高仿和精仿药,这些企业也已具备相当高的门槛。有些做仿制药出口的企业面向的是欧美这类比较规范的市场,自然会对品质、工艺以及对方监管环境的适应性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好的能力。

器械方面,我们主要看相对早期一点的项目,特别是在某个诊疗领域有创新突破的企业,而不仅仅是说有一个多大的规模,或者说东西比别人便宜。事实上这类企业并不少,主要还是看投资机构可以把它带到一个什么发展阶段,毕竟单一产品的医疗器械企业做得很大的还不是很多,而且这类企业更多的结局可能不是上市,而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成为一个更大企业的收购对象,但它确实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就像康辉做这么大最后还是被美敦力收购了。

医疗服务这块的投资,我们主要以专科医院为主,除了新里程医院集团我们还投了海吉亚医疗,它主要采用连锁肿瘤放射治疗中心这么一种经营模式,同时也收购了若干家肿瘤专科医院。医院这个行业从长远来看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但目前来看还有各种各样的挑战,因为公立医疗体制目前所处的环境,让(民营机构)无论是在人才、准入、平台的积累还是规模的复制上都有很大的挑战。但是从大层面来讲,针对老龄化人口以及亚健康人群的医疗服务行业还是很有发展潜力的。

 

《医药投资周刊》:按照您这个思路,您是否对于现在的医疗APP以及移动医疗这块会很看好?

蒋晓冬:这个属于医疗信息系统,是我们看好的第四类细分行业。这块我们很感兴趣。现在主要的问题不在于这个APP本身做得怎么样,而是它最后对应的商业模式以及它最后解决了大健康产业当中的什么本质问题。比如我们在美国投过一个Care.com,这个公司就是当你家庭里有人需要照顾和护理,而你希望找到比较可信的、可靠的、高素质的人来做时,可以把那些caregiver,就是有能力提供这样服务的人和有这样需求的家庭配对起来的一个平台。目前这个公司做得也很不错。但是中国的环境不一样,因为中国不存在这么多独立的提供服务的人,独立的护理师,中国还是需要有机构化、团队化的公司去做。

另外,我们最近也在美国投了一家做健康管理的公司。健康管理就是对不良生活习惯的干预。这个会有很大前途,但是怎么赚钱是个问题。一般人都是看病,越病得重越愿意花钱,没病的时候越不容易花钱,所以医疗费用90%都是花在生命的最后七、八个月上了。我投的这家公司,它的商业模式是跟保险公司合作,假如我的这套服务可以证明能够降低某一类人群的某一种疾病的发病率,那保险就得给我钱了,这就相当于保险可以赚钱了。但是这个又跟商业医疗保险环境有关,中国没有一个成熟的商业保险的环境。当然,最终要形成商业模式的话,还是要解决健康产业当中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要有人来付钱。因为医疗与消费服务最大的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消费的人和支付的人是两个不同的人,所以移动互联网提供了这种健康服务以后,到底谁买单,这是个核心问题。

比如说我现在手上戴着的这个售价196美元的NIKE产品,它可以每天监测我走了多少步、消耗了多少能量、心跳是多少。没有它的时候你不去想,有的时候你经常会去看一看,看一看之后这就是个提醒。但要说这个东西怎么卖钱,它目前也就只能卖这个设备。而好的商业模式不应该是一次性消费的,怎么样说服消费者尤其是健康的消费者来买单,这确实是个很难很难的问题。

 

《医药投资周刊》:您比较看好国外移动医疗的发展,对于国内移动医疗的发展您怎么看?

蒋晓冬:国外我们投了几家,也不是不看好国内这个领域的发展。但是国内国外产业环境不一样,切入点也会不一样。比如国内有好几家做医生社区的,最后的收入主要是靠广告,广告主要是药厂来投的。但中国跟美国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药厂在销售环节中的预算主要不是用于推广性的宣传,而是直接反佣型的促销。这样一来,药厂在学术推广上的花费就相对较少,这些模式也就值得商榷。

 

《医药投资周刊》:在资本的退出方面,您会比较青睐哪种退出方式?

蒋晓冬:我觉得IPO还是大家首选的方式,但首选并不是说自己来选。一方面跟企业的实际情况有关系,另一方面也跟现在的市场环境有关。现在的情况是IPO渠道阻塞,但是并购的渠道也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诱人。公司我认为只有被买的,没有被卖的,拼命卖的一般都卖不出什么太好的价钱,肯定是人家找你买的比较好。但是人家为什么要买你呢?绝对不会因为你就是便宜,你本身一定有独特的价值。我们确实有几个案子是并购退出的,好的也有赚了5倍、6倍以上的,那也是因为有一些好的资质放在那里供人竞价的。

 

 

 

NEA(恩颐投资):

成立于1978年,是全球风险投资行业的领袖公司之一,致力于帮助创业者建立和发展能够改变人类生活工作方式的企业。目前,恩颐投资管理着超过110亿美元的资本,其团队先后投资超过了650家企业,投资领域分布在信息技术、能源技术和医疗保健等领域。NEA于2005年在北京和上海分别设立办事处。

蒋晓冬:

NEA全球合伙人,中国区董事总经理。2005年加入NEA,创建北京和上海团队,并负责NEA在中国市场的投资,主要关注先进制造、大众消费及医疗健康产业,主持了NEA对中信医药实业、联亚药业、耐司康药业、海吉亚医疗、新里程医院集团、凯赛生物等多家企业的投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