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药企谋动医疗

(2013-07-26 09:40:26)
标签:

医药投资周刊

健康

分类: 专题

药企谋动医疗

文   本刊特约记者 单涛

 

2009年开始的新医改,对国内的医药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冲击,这是自1998年以来,时隔十年之后,这个行业又一次面临的游戏规则变迁。然而新医改“改药”不“改医”的格调却让众多的制药企业苦恼不已,一面是年均增长20%的巨大市场,一面却是各种招标、限价下的企业利润下滑,如何在这场“医改动乱”中保全自己,甚至赚取最大的“医改红利”成为了当下各个药企谋动的所在。于是乎各种企业兼并、产业链延伸、大健康、大医药、大连锁的谋略此起彼伏地在这个产业中出现,而药企办医疗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当下这股浪潮下药企因应而生的一种战略选择。

 

 

药企的医院情结

6月27日,以生产跌打损伤药“独一味胶囊”著称的甘肃独一味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独一味”)对外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四川永道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王健忠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书》,永道医疗以8000万元的价格受让蓬溪健顺王中医(骨科)医院有限责任公司100%的股权。”

独一味的大手笔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关注,事实上,这已不是独一味公司第一次收购医院资产。仅仅在20天以前,6月7日,独一味同样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全资子公司——四川永道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现金的方式收购德阳美好明天医院有限公司以及资阳健顺王体检医院有限公司100%股权的议案,两者的收购款分别为1500万和2500万。随着这三起收购的尘埃落定,事实上也意味着,独一味公司已经从一家单纯的药品生产企业,转变为一家同时涉足制药与医疗服务的综合性医药企业。

而纵观近两年的医药产业,独一味公司的这种转变并非仅仅只是个案。就在今年的6月19日,以生产中药饮片为主营业务的康美药业同样发布公告称:公司投资建设的普宁市康美医院项目取得了揭阳市卫生局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标志着康美药业也正式开始运营医院资产。而全国最大的民营医药流通企业九州通在北京投资的中西医结合医院也即将在年底完成。

据不完全的统计,在目前仅已上市的制药企业中,明确拥有医院资产或者计划涉足该领域的药企就不下10家,包括金陵药业、复星医药、双鹭药业、千红制药、武汉健民等在内的众多知名上市药企目前都有运营医院业务。而非上市的制药企业中,涉足医院领域的药企则更多,如河南的宛西制药、陕西的步长集团等旗下均涉足医院业务。药企办医疗,似乎成为了当下药企老板们一种“时髦”的战略选择。

 

 医疗的诱惑

制药与医疗,两者看似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事实上,两种业务对于企业来说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运营模式。对制药企业来说,具有独特疗效的药品品种无疑是其核心竞争力,而对于运营医院来说,具有高素质的医疗人才才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所以。一个在制药领域运作得非常成功的企业,在运作医疗业务时未必会同样取得成功。既然如此,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药企纷纷试水医疗产业?

静观近两年的药企医疗投资热,笔者认为,药企纷纷投资医院产业的背后,其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是企业产品线延伸下的战略选择,这类企业比如湖北马应龙药业从2009年开始,上市公司马应龙开始涉足医疗诊断行业,并先后在全国成立多家马应龙肛肠医院,马应龙公司本身就是以生产肛肠用药为主的企业,因此在走产品专业化的基础上增加诊疗服务,其实是企业产品线延伸的一种产物。

第二类是企业发展盲动下的一种决策选择。近日,有媒体爆出上市公司千红制药“理财上瘾”,拿出4.8亿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信托理财的资产规模占到公司总资产的36%。而据统计,具有类似于千红制药做法的制药企业并不在少数。其实不管是拿钱去投资理财,还是去投资医院,可以看出,目前很多制药企业存在一种投资迷茫,选择投资医院也是药企管理层在新药品研发乏力和营业业绩的压力下盲动中的一种选择。

第三类似乎更能代表大多数药企投资医疗的原因,2009年开始的新医改,对国内的制药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冲击,这是自1998年以来,时隔十年之后,这个行业又一次面临的游戏规则变迁。然而新医改“改药”不“改医”的格调却让众多的制药企业苦恼不已,不管是2009年出台的安徽版基药招标模式,还是近日出台的广东招标草案,其基本的思路都是对药品价格进行进一步的压缩,而这无疑会导致制药企业的利润进一步被挤压。

一面是年均增长20%的巨大市场,一面却是各种招标、限价下的企业利润下滑,如何在这场“医改动乱”中保全自己,甚至赚取最大的“医改红利”成为了当下各个药企谋动的所在。于是乎,将战略焦点集中在利润空间更大,但目前受限制更小的医疗领域就成为了当下很多药企的战略选择。

此外,金陵药业在医院投资中的成功也让更多的药企看到了医院投资的诱惑。据业内人士介绍,此轮的药企投资医疗热并非首次,早在2004年医疗投资政策松动时,就有包括复星医药在内的制药企业投资过医院,但困于始终无法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而不得不铩羽而归。而如今,金陵药业投资宿迁人民医院的成功,无疑为药企投资医疗企业的一个模范。

 

能否盈利?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制药企业介入医院的方式主要包括新建、并购以及托管三种方式,其中投资入股或并购现有的公立县级医院是大多数药企介入医疗领域的主流形式,如益佰制药的灌南县人民医院、金陵药业的宿迁市人民医院等。在医院类型上,药企自建的医院主要集中在专科医疗领域,比如马应龙成立肛肠专科医院、华润三九成立脑科医院等。

尽管目前投资医疗领域是医药投资中的一大热点,但是对于投资医院到底能否盈利,业界却并没有十足的信心。

 以走专科线的马应龙制药为例, 2012年马应龙旗下医院诊疗业务的营业收入为0.58亿元,同比增长69.8%,而营业成本却增加了115.5%,这使得其诊断业务的毛利率则比2011年同期减少了13.48%。降为36.21%,而其医院的前期投资成本巨大,其中仅马应龙肛肠专科医院的投资成本就达2500多万元。

据了解,目前专科营利性医疗机构毛利率约在20%~40%之间,大体与医药制造整体毛利率相当,而相较于耗资较小的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前期投入更大,回报周期也更长,基本要5年以上才能盈利,收回成本需要8-10年。这使得投资医疗能否盈利的不确定性增加。

而对于目前药企普遍采用的收购公立医院的模式,根据2012年出台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规定“鼓励社会资本对部分公立医院进行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投入,以合资合作方式参与改制的不得改变非营利性质。”这意味着,既使这种模式能够实现盈利,制药企业很难光明正大的把它变为企业的利润。

此外,民营的医疗机还受到公立医疗机构的不断挤压,在税收、人才、土地等方面均处于劣势,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秘书长范扶民此前就表示,公立医院定位是非营利性医院,国家财政拨款,不用上税,但是民营医院如果定位为营利性,税款将占到营业额的30%,是利润的50%以上,税收压力太大。再加上目前医生的自由执业没有放开,民营医疗机构要想吸引到好的人才,不得不支付更高的薪酬费用,这都在无形中增加了民营医疗机构的盈利压力。

对于药企涉足医疗领域,申银万国的一位分析师表示:“药企在有能力的情况下涉足医疗领域无可厚非,如果是因为主业做不下去了才收购医院,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