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成本调查剑指基药价格
(2013-07-24 14:32:16)
标签:
医药投资周刊药品成本调查健康 |
分类: 商业与流通 |
药品成本调查剑指基药价格
文
药品价格或许又将迎来新一轮调整周期。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宣布,为了解和掌握药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价格及有关情况,及时制定调整药品价格。将对部分企业开展成本调查。
发改委自成立以来,已经开展了数轮药品成本调查,最近的一次是在去年9月开始,但是截止到今年1月,仍有四成以上企业仍未按照要求进行药品出厂价申报。与以往要求企业填表不同,此次,发改委将组成调查组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这充分显示了发改委整顿药价的决心。
60家药企成为调查对象
据了解,此次成本调查延续了2011年规则细化后的企业实地调查和实际票据收集等关键项内容,涉及60家知名药企。这些企业不仅包括恒瑞医药、海正药业、人福药业等国内企业,也包括诸如葛兰素史克、安斯泰来等跨国药企。
在涉及调查的10家上市药企中,有7家去年公司实现业绩增长,包括科伦药业、恒瑞医药、上海凯宝、誉衡药业、西南药业、东北制药、昆明制药等,其中,科伦药业、恒瑞医药、海正药业、上海凯宝、誉衡药业、昆明制药等公司去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在亿元以上。
而在今年第一季度,在上述10家上市药企中,除了海正药业业绩下滑外,其余9家的净利润也实现同比增长。据有关统计,这10家企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色——高毛利率。
iFind数据显示,昆明制药、西南药业、科伦药业等多家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在30%以上,誉衡药业和双鹭药业的销售毛利率在60%以上,而恒瑞医药、上海凯宝的销售毛利率高达83%。
此外,在此次接受调查名单中,多个上市公司均为近期入围基本药物品种的大户,有分析人士指出,发改委此举或对基本药物价格走势产生影响。
有机构认为,发改委实地调查,可以得到一些真实的数据,可以为将来最高零售价调整提供依据,对某些底价代理的模式的企业带来潜在的影响,但是对整个行业的影响还很有限,毕竟涉及企业范围较小。
引发市场重点关注的当属10家外资和合资企业进入调查范围。据了解,此前发改委几轮降价的基本都是本土的廉价药,而外资药企主导的高价药却甚少被动刀。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本次被要求参与药品成本专项调查的跨国药企数量之多令行业惊叹。
为下一步降价做准备?
根据发改委的通知,本次调查内容为企业2010-2013年度连续三年全部药品生产、销售、成本费用及价格等有关情况,其中除了企业基本情况和药品基本情况之外,包括企业在2010-2012年如财务报表、账簿资料及各类凭证、票据、合同等财务资料均需向调查组一并报送。
据了解,自2006年开始,发改委就组织对制药企业的成本和出厂价格的抽样调查,几乎每次调研都会伴随着后续的药品价格下降。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已经进行的数轮调研,将为接下来的价格调整做准备。
从今年的预期政策来看,新版基本药物目录新增品种、地方增补重点基药以及中成药都将是今年调价的重点。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发改委对药价调查的具体内容越来越细,最新一轮摸底已经要求到企业实地调研各类票据就是一大体现。
有业内人士介绍,此前国家发改委采取企业自主申报的药价调查方式,没有得到企业的积极响应,更有企业爆料,之前的成本调查也只是流于形式。正如一位制药公司老总所言:填报数据一向是认认真真“走过场”,数据真假难以核实。
根据消息人士的推测,此番调查或将为调整新版基药价格作指导。在两个月前举办的全国药品交易会上,一名参与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的专家就曾透露,目前药品价格审评的工作重点是调整新版基药品种的最高限价,“发改委正在对新版基药的品种进行价格摸底,这是现阶段最重要的事情。”
但发改委人士也曾多次公开表示,这一配套改革的真正见效必须在医药卫生体制的整体改革推进下落实,如果以药养医的体制不变,将也只是局部的微调,恐怕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