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规前进OR倒退?
(2013-06-18 09:20:05)
标签:
医药投资周刊药品招标广东模式健康 |
分类: 专题 |
广东新规前进OR倒退?
文
对于以后的药品采购趋势,大家都在左顾右盼,看谁第一个吃螃蟹。在这个敏感的时刻,广东率天下之先,迈出了第一步。而这一步,用中国基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猛的话来说,“这一步迈的让全行业都在心跳”。
对企业来说,要做的是苦练内功,提升自己的营销能力、创造能力和职业操守。这次广东新规则大家都不满意,是否说明此次改革真正触动了各方利益?他认为,在当下必须要强制改革,让大浪淘沙,留下精品。
5月17日,广东省卫生厅发布了广东省药品交易规则(征求意见稿),交易新规则一经面世,就引发了行业地震。首先闻风而动的就是医药股全线飘绿,媒体因此戏称广东打喷嚏,医药行业重感冒。而在接下来的铺天盖地的报道中,也是反对大于赞成,忧虑多余乐观。
众所周知,2013年是招标大年,再加上新版基药目录颁布不久,其他配套政策还不明朗的情况下,对于以后的药品采购趋势,大家都在左顾右盼,看谁第一个吃螃蟹。在这个敏感的时刻,广东率天下之先,迈出了第一步。而这一步,用中国基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猛的话来说,“这一步迈的让全行业都在心跳”。
新规动了谁的奶酪
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反应,新浪微博@高田北山认为,“广东招标遭到诟病的原因是触动了太多药厂和从业人员的利益”。
@高田北山认为,此次广东药品交易规则首先因为两票制触动了大包商的利益,其次唯价格论触动了大厂的利益。但他同时肯定广东药品交易新规则却是迈向"广覆盖,低水平"的新医改方向坚实的一步。他接着说就中国目前现状,如果希望以1万亿左右医保基金的投入来实现全民医保,不把药价降到原来的20%~30%,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他指出业内人员都明白,该价格作为生产成本足够保证药品质量。
资深医药评论员邴绍文认为不能孤立地看待此次广东的招标采购规则,要把它放到整个医改的大背景下看。他把全民医保比作“施粥棚”,在有限的医保基金下,要达到全民覆盖,只能保证最低的医疗保障,而不能享受豪华大餐,因此由国家买单的药品价格下降是必然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他认为此次广东新规则对基药的冲击可能最大,很多当初想从基药市场发财的企业可能要重新调整一下预期了。此次新规则对整个西药影响比较多。以前业界热炒中药独家品种可能会获益,但在此背景下,国家会让中药独家品种多赚医保的钱吗?这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与邴绍文不谋而合的是江苏某药企营销总裁,他也表示,“未来仿制药价格下降是主题”。
新规的影响
他同时认为广东新规则对药企的影响有六个方面:1.通过网上议价以及批量议价,药品价格回归真实后,前后落差会比较严重,对于药企来说,如何平衡广东的价格和其他省份的价格就是一个需要考量的方面;2.药企还有一个担心:批量作价后,价格和销量能否实现,量价挂钩能否落到实处;3.两票制是广东在几年前率先提出来的,但实际上并没有落实,这次提出要进一步落实,如果执行的彻底会对一些大包企业产生影响;4.商业汇款虽然明确了时间期限,但实际能否保障,根据以前的情况,企业心里没底;5.这次提到专利和原研的问题,中外企业是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特别是对于一些专利到期的药品,采取何种采购方式还不明朗,有待于进一步观察;6.对于此次招投标中文件没有规定到的其他方面的一些配套政策,大家还是持观望态度。
总之,广东是医药大省,很多药企认为弃之可惜,得之代价不菲。
而中国基药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李猛则认为广东新规对医药行业影响最大的要数“动态交易”这条了。这从根本上触动了医院的利益。
李猛认为首先是招标方式发生了变化,以前是一年招一次标,现在可能一个月就采购一次。然后是在规格上的变化,相当于借鉴基药招标方式,对以前适用医院销售的产品有相当程度的颠覆,改变了原有的用药格局,以前在医院卖的很好的产品有可能在动态招标中被踢出去了。以前站在供方角度进行招标,现在有些开始向需方倾斜,在兼顾质量的同时,而加大了价格比重的占比,恰恰这一点,对医院市场的冲击是很大的。
如果每月采购一次药品,实行动态竞价交易,那么可能上个月你还在采购企业名单内,下个月有人比你报价更低,你有可能就不在采购企业名单内了,随时都有被淘汰出局的可能。正是这种动态的、朝不保夕的危机,促使药企为了保住中标的地位,会尽可能地压低价格,这也正是政策的制定者所乐于看到的。从这点讲,对企业还是有一定影响,但李猛认为影响最大的还是医院。
李猛解释道,对医院市场影响非常大,是因为以前必须是有价格空间的产品才能很好在医院市场销售,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养医需要价格空间,没有空间就养不了,这也就是有些药品中了标,但在医院却卖不了的原因。
广东新规则实际上对“以药养医”是一个冲击。另外还会使医院环节的个人利益受到影响。甚至可能通过网上竞价,把价格压下来了,医院就得采购这个药品,因为是招标选出了的。以前医院考虑的是加价率,而不是绝对价格,而此次广东药品招标考虑的是绝对价格,也就逼着医院环节放弃一些利益。从这点来讲,广东药品交易规则还是有实际意义的。
众所周知,医院是药品销售中市场最大,获利最多的市场。只要这个规则触动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就肯定会受到诸多反对。而这个格局的核心就是医院市场的价值是扭曲的。广东是率先迈出了一步,而且迈的整个行业都在心跳,主要是改变了原有的市场格局,让很多人感到了危机。
对于动态交易规则,江苏某药企营销总裁这样表达他的看法,“在执行过程中,涉及批量作价的问题,因为批量大就涉及到价格问题,但交易规则也提到了统一采购和自己组团采购,未来如何操作还存在不确定性”。
当问及有没有可能每个月报一次量,然后招标采购一次,该人士认为这个对医院来说很难实现,不太可能精准,因为药品规格很多,以最小包装单位计价,在实际操作中,医疗机构上报的采购量是最小包装单位折算,在区分到具体的规格,如何精准还是难以实现的。
他接着说每个月招一次,重庆药交所之前就做过,但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广东一向以改革比较彻底而著称,再加上现在的技术发展也比较快,有了IT技术的支持,相信广东能够做到一个月招一次。关键的问题是政府层面想把改革推进到哪个程度,因为涉及到不同医疗机构,有省级医疗机构,有大学医疗机构,这涉及不同行政条块归属管理,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牵涉到未来三保合一由谁来管理。
又走回头路了?
对于饱受非议的“唯低价是取”倾向,很多业内人士无不担忧地说“这不是又走回安徽的老路了吗”。李猛则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不能简单地说广东在走回头路,不重视质量了”。对于专利到期药和仿制药,到底有多少质量差距,要看具体产品,有些产品质量攻关难,差距就大,反之,差距就小。一般来说,仿制时间越长的质量差距越小。
另外,他指出,国内一部分优质优价的药品是掺过水的,在质量上并未差异,很多药品的专利也和质量无直接关系,通过招标,挤出这些药品的水分,也是一个积极方面。
上述江苏药企营销总裁认为不能把广东基药招标看成是完全最低价中标,因为在商务标之前还是设置了很多前提条件。现在各省招投标归根到底就是要降低财政负担和老百姓看病负担,所以每个省的招投标总结的最后都有一句话“让老百姓的负担降低了多少”,因此降价是主旋律。说实话,当前的药价确实有一定水分,这是由当前利益和未来利益阶段性的考量,也是由目前体制造成的。
他表示,客观地说广东这次的药品交易规则还是对安徽模式的“双信封”和“最低价是取”有所改变和改进的。同时他也指出,“仿制药还是有一定降价空间,仿制药降价是未来的趋势”。
对于往后招标的质量层次应该划分的更加细致还是粗犷一些,江苏药企的营销总裁认为这涉及到仿制药的监管和报批改革的问题。往后在对仿制药进行审批时,一定要验证仿制药的生物等效性曲线和原研是否一致,如果能做到一致,那么,未来严格执行药品的监管、仿制药的审批、以及生产按照GMP标准执行,在这些前提条件下,仿制药和原研药的质量不存在太大差距。但问题是,由于目前监管和从业者的操守都不到位的情况下,原研和仿制药还是存在质量差距。因此他认为,“质量层级要划分,但也不能太细”。
资深医药评论员邴绍文也持相似观点,基药中大多数都是使用时间比较久的常规药,除了原研药,只要通过GMP认证,国内仿制药的质量水准差不多,那些欧美认证、优质优价只不过是企业在招标中保护价格的一个策略,在实质上对药品质量差异的影响上并不大。在这个背景下,国家要做的就是尽量以最低价购买通过GMP认证的药品。
是保护外企还是激发创新
在非基药采购中,质量划分的五个层次,被媒体批评为是在保护外资企业。上述江苏药企营销总裁认为,对原研药适度保护是可以的,这里面有一个比价的问题,关键在于原研专利到期后和仿制药是否处于同一平台来竞争。
上述人士认为,大家觉得广东是重庆、福建、安徽等等模式的一种集合,从以往看,广东在招投标方面一直本着稳健和创新的步伐,对企业来说,要做的是苦练内功,提升自己的营销能力、创造能力和职业操守。这次广东新规则大家都不满意,是否说明此次改革真正触动了各方利益?
他认为,在当下必须要强制改革,让大浪淘沙,留下精品。因此,企业要顺应政策的引导,第一做创新药物,第二做优质优价药,才能受到政策保护。而政府也希望通过价格竞争和市场淘汰来净化中国的医药市场。
李猛亦赞同这种观点。他说,广东新规设计的初衷是激发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让外企享受到这一政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