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厂价在线监测能否管住药价?
(2013-06-03 11:20:07)
标签:
医药投资周刊药价出厂价监测健康 |
分类: 市场与营销 |
出厂价在线监测能否管住药价?
文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备受关注的《关于推进药品流通领域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完成部门会签,将于近期公布。从消息人士处传出的消息,《意见》有三个方面的突破,其中,“建立药品出厂价格在线监测制度”备受业界瞩目,在69届武汉药交会的各大会议和论坛中多次被提及和解读。
九州通董事长刘宝林在第23届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营销高峰论坛上提到,根据他获得的消息,《意见》将会在药品流通环节把药价控制死。
建立药品出厂价格在线监测,将从源头上控制药价,使药品在流通环节的操作空间透明化。这无疑等于捏住了采用“底价代理”的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七寸。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这对传统的‘底价代理’模式将是彻底的颠覆,以‘倒票’为生的商业企业及挂靠代理商将消失”。由于商业代理公司掌握着大量的终端销售资源,所以国内企业很多采用代理销售的模式,尤其是众多的中小企业,因此,尽管正式的文件还没有发布,但在业界已经传得沸沸扬扬。
其实,药品价格管制早已有之。从建国初期政府对药品实行行政计划管制,到2000年《药品定价办法》出台,再到发改委对药品制定“最高零售价”,对药品价格的管制从未停止。然而,不断由媒体曝光的药品终端零售价和出厂价相差几十倍乃至几百倍的新闻表明,药价虚高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而这也是新医改要着手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被传在第二季度出台的《意见》将提出创新药品定价方法,如何创新,具体怎么操作,媒体没有详细报道,正式的文件还没有出台,因此不得而知。但各个媒体均透露一个信息,就是“建立药品出厂价在线监测”,“价格主管部门将定期发布药品平均出厂价格等信息,引导市场形成合理价格”,“对于不按规定报送出厂价格或出厂价格与药品集中采购中标价格差距过大的企业,要取消其中标资格。”
由此可以看出发改委的逻辑是:调查清楚药品实际成本和出厂价格,给予流通环节一定合理的利润空间,以此确定最高零售限价来遏制药价虚高。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状态,也是我们乐于看到的。
有业内人士分析,如果能落实到位,将对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产生巨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药价虚高问题。但亦有业内人士直言,“这是个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种说法并非无根据。2012年3月26日,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强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和监测工作的通知》,要求自2012年9月1日起,由药品生产企业向发改委指定的药品价格信息系统报送出厂价格并同时提供生产企业销售给经销企业的完税凭证、进口药品的海关报关单。还要求从2013年起,应在每年4月30日前报送上一年度的最低、最高和平均出厂价格及年销售额等。
此次“建立药品出厂价格在线监测”应是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和监测工作的升级版。由此,不难看出发改委对药价管控已从指定最高零售价的“一刀切”转移到药品流通环节的“步步切”。
然而,2012年药品出厂价格的调查和监测工作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据媒体报道,截止延期届满,仍有四成药企未按要求报送出厂价。原因不言自明。
作为生产企业,为了保住销量,维护药价的操作空间,更多则会提高出厂价增加税收来对应监管部门对药品成本的调查。而真正的生产成本涉及到企业的生产工艺、原材料供应、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等关键点,这些都是商业秘密,如实上报企业亦会担心商业秘密被泄露。
众所周知,导致药价虚高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现行的药品流通体制,层层代理,雁过拔毛,最终成本转嫁由患者买单。因此,即便发改委监测到药品出厂价格,但在整个流通体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也很难从流通环节挤出药价虚高的水分。
因此,看起来很美好的药品出厂价在线监测,能否从流通环节堵住药价虚高,还要看正式落地的《意见》中与和其相配套的关于药品流通领域改革的内容及实际操作情况。正如九州通业务总裁耿鸿武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建立药品出厂价格在线监测制度是以前流通领域没有提到过的概念,对整个行业的影响现在还难以判断,具体会怎么执行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