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新康界
新康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890
  • 关注人气:4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疗健康:下一个十亿项目在哪?

(2013-05-29 17:03:58)
标签:

医药投资周刊

医疗健康投资

健康

分类: 专题

医疗健康:下一个十亿项目在哪?

文   本刊综合整理

 

 

新医改之后的医疗健康领域广受资本关注 ,大型药企携资金与资源优势纷纷介入行业投资并购 ,拓宽退出渠道的同时也带来竞争。面对产业资本,PE机构应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新型城镇化为设备 、器械及检测试剂开拓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外资巨头也正对三四线市场虎视眈眈,本土公司产品与市场战略的当务之急是什么,PE提供的资金又该用在何处?民间资本举办医院受到国家鼓励,PE却迟迟止步不前,政策层面还有哪些期待?专科医院 、康复医疗、养老等领域至今投资寥寥,是否还未进入PE的最佳窗口期?对此,在投中集团“2013中国投资年会”医疗健康行业投资专场上,来自11大投资机构的负责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欧阳翔宇  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

胡旭波     启明创投合伙人

李立明   贝恩投资(亚洲)董事总经理

王健  奥博资本亚洲董事总经理

成若之  建银国际医疗基金 投资总监

鲁成东  江铜投资·重山资本主管合伙人

付竞  吉磊创投创始人/总裁

关继峰  华澳资本合     伙人

覃璞  SAP 医疗卫生与生命科学首席行业专家

黄青  高特佳牵头合伙人

 

Q1     请每位嘉宾结合去年自己做的投资,或者观察到的医疗健康领域中给自己印象很深的投资项目,从中解读自己对这个产业的认识、看法以及关注点。

王健:我们的行业去年有两起很大的并购,一个是康辉被美敦力以11倍的营业额买掉,另外创森被史赛克买掉,这两个在骨科领域里面,给我的印象极深。美敦力长期跟伟高合作,本来定了一个日期要结婚的,后来遇上了康辉,结果美敦力就跟康辉结婚了,伟高就出局了。这两个并购给我印象很深的原因是,第一个,中国的公司还是有一些被投资公司认为价值很高的地方,比如说渠道、生产能力、和SFDA打交道的能力;第二个我们进行跨国交易的时候,双方之间的火花可能和经济因素同等重要,康辉和伟高的例子就显示出,伟高可能是更好的并购对象,但是伟高和美敦力在很多地方相处得不好所以就分手了。

       

付竞:我讲一个案例,一个东北的企业,之前没有人关注,三年之前他是亏损的,亏损了三年被修正收购了。收购之后,药还是那个药,产品还是那个产品,但收购之后净利润增长速度非常快,盈利能力也非常强。我的意思是,我更重点关注的是药的品种和药的销售渠道。

   

关继峰:我们去年想搞并购没成,都是本土的企业。一个是杭州一家企业,拥有很牛的抗肿瘤的药,后来很便宜的卖给江西的一家公司。老板原来是科学家出身,他的药二期临床做的非常好,本来很多年前就可以上市了。现在江西的企业帮他把营销、管理、独立上市做得很好。还有我们在湖南有一家企业,经历了一个很大的体制改变,价格也都不会很贵。我觉得这些机会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就是未来国际并购或者国内本土的并购,价格便宜,机会也不少,所以LP在投的时候,不用太谨慎。比如说,整个企业估值十个亿,利润也就是两个亿。就这样,五个亿就可以拿控股权。

    

覃璞:去年我们开始投资一家大型的私营医疗集团,它上SAP就是因为做扩张,在外地并购了跟他同质化的大型专科医院,不是小型的连锁机构。上SAP之后,他们发现通过一系列的流程整合,集团能够做更好的分工,于是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托管了一家公立医院并且扭亏为盈。在整个企业价值的梳理过程中,我们很关注一件事情,就是医改对于公立医院的成本绩效的管控,使得很多私营医院有先入为主的企业化运作的优势。他们在下一次的扩张中不是简单的扩床位,而是把整个医院设置成为手术中心。整个医疗服务从最早的投资热中的简单粗暴的扩张发展为现在在医疗分工过程中,寻找更多的医疗服务行业中的细分子行业。

   

成若之:我们去年在这个领域里面主要是投一个口腔连锁的企业。我们更关注的是医疗服务领域里面的高端专科连锁,它更适合我们这类商业化运作的基金来投。总体上,我们关注这几点,一个是它的品牌影响力,另一个是相对来说技术门槛低。总体来说,高端的商业连锁、专科连锁、公立医院改制都是很好的机会,但是要根据不同的特点来把握这种机会。

   

胡旭波:去年有好几个公司我觉得很震撼,包括我们投的贝瑞和康。我还想说下浙江贝达这个案子,其实贝达是去年医疗领域非上市公司里升值最快的企业,我们启明创投当年也看过,但当时不敢投,这个公司的估值现在比原来涨了十倍以上。

所以,未来真正意义上想在医疗投资领域赚很多钱的话,会对投资者要求越来越高,不光是专业性,还包括在任何的领域里你对行业的预判性。在有些知识产权很高、壁垒很高、市场很大的领域里面,有可能会产生像刚刚所讲的那种公司。我们的启示是需要不断提高能力,也希望以后不要再失去这样的机会。

   

李立明:我们去年并没有在中国投一些医疗健康的项目,现在我们在看两个,一个是设备制造业的行业,另一个是做药的行业。为什么是这两个行业呢?其实也是跟我们自己的优势有关。贝恩在美国拥有全美最大的连锁医院HCA,这也是最近上市的公司。我们在美国有200多家医院,这对很多中国的设备企业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中国在医疗设备上出口非常小,除了麦瑞基本上没有企业有任何出口量。我们也是非常刻意用这点在中国找特别有技术的企业,希望能够把这些产品带到国外去。我们整个医院一年的采购量大概200亿美元,又是集中采购,如果中国任何一个企业在我们这个体系里面分到一杯羹,拿着美国的品牌在全球出口,我感觉是非常好的一个开始。   

另一个,做药方面,我们在中国寻找有研发能力的团队。我们看中的是,我们能够用资本也好,用国外的一些资源也好,把中国的分销渠道建起来,帮一些小的、正在发展的企业建起来,帮他们从海外带一些新的药,做强做大,这就是我们在中国的投资策略。

   

黄青:通过这么多年的投资,高特佳在医药领域侧重的,第一个是血液制品行业。比如说高特佳最经典的案例就是江西博雅生物制药,2007年投资、2012年上半年发出IPO挂牌的一家企业。这个企业我们投它的时候才800多万的利润,到上市的时候,也就是短短三四年间,发展到6000万的净利润。高特佳集团不但有投资经验,而且我们应该说也算是医药领域的产业运营者。江西博雅我们并购了80%的控股权拿下的企业,它上市的时候我们还持有60%的股权,是国内IPO史上唯一一家PE投资机构控股的企业上市的。           

此外,医疗器械领域也是我们很关注的,这两年我们投的深圳贝思达是做核磁共振的,每年都以40%、50%的复合成长率在成长。医疗器械在国内成长空间也比较大,这个是未来我们有信心做成十亿级别的企业,中药和中成药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还有 医疗服务都是我们青睐的细分子行业。

   

鲁东成:我们最近投资了一个医疗连锁机构,通过这个案例,我想说两点。第一点,我们所要寻求的标的公司,技术的门槛不要太高。因为我是做医生出身的,我认为像脑科、心脏科这些科室的技术含量太高,影响了你的扩张性。第二点,又不能没有门槛,这种门槛实际上代表了你对资本的垄断。比如说卫生资源设置是有区域性的,包括人口、设备,你具备了这两点就阻止了别人轻易进入你的领域,同时快速扩张,达到资本市场的需求。    

    

欧阳翔宇:过去这十二个月,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案例是华大基因。这个项目很有意思,去年融资了14亿人民币,它只把检验这一个业务拿出来,融了14亿人民币,估值33亿。融资的钱,母公司卖掉了老股,在美国收购了CG这个做诊断设备的公司。这在整个基因产业掀起了一个波澜,美国政府都要出来干涉。这个事情让我印象很深的原因是,这个产业还是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有人说他不喜欢高科技的东西,越简单的越好,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观点。但也有人很看好未来发展的趋势,特别是下一个产业的驱动因素。技术毫无疑问是其中一个。从这个案例本身来看,中国的企业已经越来越能够参与到国际的竞争中 ,不管最后是什么样的结果,毫无疑问在生物医疗领域里面,中国的企业站到前沿的还是不多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具有一定的划时代的意义。

 

 

Q2     作为投资人都很希望在中国能够投出One  Billion的项目。那么在医疗产业里头,哪些领域方向会有巨大的发展机会?为什么?需要哪些因素促进这个机会的产生,或者产生巨大且成功的公司的关键要素在哪里?

 

李立明:我们看到中国在医疗方面,其实有自己的问题,自己的技术、产品就是不够好。说白了,中国的药,可能90%以上的都是仿制药,真正自己做出来的药非常非常少。还有设备,在高端设备上基本上全都是国外企业在垄断这个市场,中国现在本土企业做的只是一些比较低端或者中端的设备和器材,并没有进入到其他的一些领域。比如电器,中国是全球第一出口国,但医疗设备商非常非常少,迈瑞算是最大的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说来说去就是一个企业。能不能有第二个迈瑞?我觉得肯定有,我们现在在努力找这样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我觉得归根到底还是要有自己的研发能力,还是要有创新。

我们也看到一些企业有这样的可能性,比如有一些项目都是海归在做,他们在国外受到训练,对于国外无论是做药、设备还是发展趋势有一些了解,他们回到中国,利用中国相对来讲还比较廉价的成本做一些研发和开拓,在制造业上面还是稍微有一些优势。把这些设备调回来先打海外的市场,海外的市场部也一定要打进美国和欧洲这样成熟的市场。我觉得中国设备完全可能有机会仿造第二个华为这样走下去。我还是认为,设备这方面会有一个比较大的跃进,因为毕竟制造业全球来讲还是中国做的比较好。

   

欧阳翔宇:我们看到,在国内,一个企业稍微大一点就被国外的公司买了,这对于投资人退出是好事情,但是不是会阻碍了它在中国成为麦瑞?假设麦瑞五年前被人家买了,就没有麦瑞了。

  

李立明:我觉得看行业本身的情况。如果中国有的公司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大,这个买卖是两方面都要同意的,不是说一定要把你收去了。比如说康辉给人收购了,它肯定也是看中了国外收购方给它的一些好处。我觉得这种收购并不一定代表康辉以后不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其实海外很多来收购的也是看好了中国本身有的品牌,他们希望通过这个品牌,把整个产品线打全,做下去。所以你说中国的企业会不会还在那儿,我说还在那儿。会不会有自己的企业用自己的品牌,完全以控股的形式往下走呢?可能会有,但我觉得这个不是最重要的。

   

王健:我发现,医疗设备这个行业里边,像康辉这样的公司被收购以后,他的竞争对手都非常高兴,因为他们说收购一个少一个。国外收购了中国公司以后,因为文化不同,常常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消化,里面经常出现不少的问题,效率和竞争力大幅减低对竞争对手来说实际上是好事。

第二点,我们现在真的得用国际化的眼光来看这个事,比如麦瑞,我们好骄傲,中国出了麦瑞。其实麦瑞是凯曼注册的,它上市是在纽交所,纽交所绝大多数都不是中国的公民。

          

鲁东成:我所看好的一个行业就是医疗服务行业。我也希望在国内,能有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能像美国、新加坡甚至泰国的高端医疗连锁机构那样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我觉得这个市场肯定会在的。而且我们看到,公立医院的服务和质控,也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说雅新是很好的医院,五年内,从零基础发展到国内心内科、心外科介入手术量排名第三位,我觉得很了不起。但是投资的点,扩张点哪里?最难的不是学大教育这种情况,你去找店长,医生这个很难,因为你竞争的是公立医院,涉及很多东西。

我觉得医院的管理是比企业更复杂的东西,法律也比较多,牵扯的太多。恰恰因为这个壁垒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控制,这是一个潜在还没被开发的巨大市场。我也相信在未来十年中,无论是眼科、口腔、骨科,还是其他的子行业,都会出现三到五家跟我们的公共服务形成配套的医院。实际上卫生部也强调民营资本进入,但是国标在哪里?民营企业在每个子行业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建?如果建了标准之后,任何企业都可以来办医院,包括一些其他的医疗行业。我觉得这个行业是非常可为的一个行业。我也相信,十亿级的医疗服务机构肯定会出来,在未来五到十年。

   

黄青:除了刚才说的医院作为服务行业我认同之外,还有一个是中药行业。在化药、西药方面,中国的研发实力各方面比不过外资,别人已经发展这么多年,研发经费各方面都比我们强很多,所以在起跑线上我们已经输了。但是在中成药、中药这方面中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中药提取颗粒,国家只批了六家,在做的这六家里面每年的增长速度大家也可以看一下,100%的增长可能会说夸张,但是60%、70%的增长这是非常保守的。中国的中医药越来越深入到国外甚至全球,现有的这些企业也引起了外资的关注。

巨大的产业的出现是与中国政策环境离不开的。但有一点,中国的政策在制定鼓励、扶持等各方面还刚刚起步,还在做一些尝试。比如说现在中药百分之百纳入医保报销,这其实就是在扶持中药行业的发展。我认为这个行业,未来加上中国本土创业者、政策各方面配套,市场空间是非常巨大的。康美上市到现在十多年,它的发展的速度可以看得到。

当然医疗器械领域,我也非常认可。做医疗器械取决于研发和市场推广,拿批文、受政策的影响是比较短的。比如说我们做的深圳贝思达一开始是做核磁共振的,做永磁形的,现在也做了超导,比GE和西门子也差不了多少,但是价格是它们的1/3或者1/5。再加上做医疗器械,尤其是医院领域一定要熟悉中国的行情和渠道,比如我们做的深圳贝思达它有自己的渠道。这点来说,海归回来做,可能是不能适应的。

   

关继峰:我觉得未来十年医疗行业最大的机会:西药和非药。在过往十年、二十年,用药贵看病难,中国的整个结构是70%的药、30%的非药,全球平均都是50对50,基本上平的。未来医改的方向把药价降下来,把非药医疗服务都要提上去。机会的话,首先是非药的领域里头,包括挂号、耗材、诊断、诊疗、手术、住院费甚至于未来的营养餐、康复,所有这些领域的蛋糕都很大。这里面细分了几十个行当。首先说大的,会不会再出来麦瑞?绝对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海归原创,都是老大,政府又支持,这样肯定会跑出比麦瑞更大的公司,装备、仪器、设备这方面。小的,高分子耗材,就是通风、透气这种小耗材。几块钱一个,但你每次换药用量都很大,这些公司都是在悄悄地赚钱。

大到核磁共振,小到小耗材我觉得都有机会跑出来,这是理论上跑出来,但为什么实际上跑不出来?其实很多企业失败的原因,就是有一个特别伟大的科学家,但他做企业的时候,肯定是科学家的思路,包括管理、营销、公司的整个管控,其实他的兴趣也不在这儿。我们可以帮助企业真正把营销做起来,把他的管理、后续的支撑以及资本运作做好,实际上它未来的发展无可限量。

我觉得未来医药就是专业的,你这个团队多少人是专门干这个,至少十几个二十个一个团队,分成几个小组,把细分行业一个个弄透,包括营销、组织、绩效考评、资本运作。我看了全球十大巨头,他们其实最重要的,是有很强的营销能力,包括政府公关。政府公关在医药行业里面是一个专业,怎样跟医保、社保讲你的药用价值,药用经济学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