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思科:“轻资产”模式或有变 靓丽业绩背后含隐忧
(2013-04-01 15:15:11)
标签:
医药投资周刊海思科健康 |
分类: 上市公司 |
海思科:“轻资产”模式或有变 靓丽业绩背后含隐忧
文/刘婧婷
作为股票市场的一只牛股,海思科近来显然状态不佳。在披露年报后,有媒体质疑其营业收入涉嫌虚假披露。
而一直以来带来公司业绩持续增长的 “轻资产”模式,或也将因其拟建的药品生产基地而改变。
营业收入涉嫌虚假披露?
海思科于2月5日发布了2012年年报后,有媒体在仔细分析了其所披露的财务数据之后,指出其在营业收入金额方面存在很大的谜团,且涉及金额达千万,同时现金流数据表现也“异常诡异”。
年报显示,除了母公司之外,海思科旗下还包括5家子公司。而这5家子公司在2012年共计实现了1.99亿元营业收入,连同母公司实现的6.77亿元收入,最终形成合并口径下营业收入8.02亿元。
因此该媒体推测,海思科母子公司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绝对金额并不算小,而在旗下子公司中,业务规模能够参与千万级别内部交易的子公司只有营业收入6885.56万元的四川海思科制药公司和营业收入为12895.29万元的辽宁海思科制药公司。这两家子公司平均向海思科母公司采购金额大致在3700万元左右,其中如果一家子公司高于此金额,则另一家将会少于此金额,至少会有一家子公司向母公司采购金额超过3700万元。但海思科母公司前五名客户信息当中,并未见任何一家子公司的名称,而排位第五名的客户“河北迈科医药公司”对应销售金额却仅有1555.23万元。该媒体指出:“这明显是前后数据逻辑存在矛盾。”
随即,海思科在全景网互动平台上回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该报道不属实,为记者在未深入了解公司业务模式的情况下做出的无端推测。
海思科解释单体报表层面分为三个环节:一、公司各单体(母公司西藏海思科、子公司辽宁海思科和四川海思科)向合作方销售原料药,并将原料药销售分别确认为收入,同时结转相应成本;二、合作方根据向公司采购的原料药生产出药品,并将生产的药品全部返销给公司,公司从合作方返购的药品按返购价格结转为存货;三、公司将药品销售给下游客户,并将相关销售确认为收入,结转相应成本。
同时,海思科主要产品的原料药由其向合作方提供,相关药品全部由公司返购,故公司向合作方销售的原料药从合并报表层面并未真正实现风险和报酬的转移。因此,母公司为主体销售的原料药收入,在母公司单体报表编制中全部予以抵消;以子公司为主体销售的原料药收入,在合并报表编制中全部予以抵消。
而且公司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将已实现对外销售药品中对应的原料药收入部分,与相关药品成本予以相互抵消;将未收回的原料药部分,在冲销该部分原料药收入时对应冲销已确认的往来债权,同时冲销其成本和还原原料药的结存价值。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公司向合作方销售原料药实现的收入全部予以抵消,相对应的成本冲回,各期末不存在尚未抵消的原料药销售收入。
受益医药招标多重利好
与受到质疑不相称的是,海思科长久以来,受到一众券商和分析师的看好。
据悉,海思科2012年全年产品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同比增长32.4%。其中,以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以及纳美芬注射液为主的小容量注射液实现营业收入2.70亿元,同比增长65.47%;以转化糖注射液/电解质注射液以及中长链脂肪乳为主的大容量注射液实现营业收入2.89亿元,同比增长21.41%;以夫西地酸钠为主的冻干粉针实现营业收入2.09亿元,同比增长3.51%。
公司业绩快速增长是由于纳美芬和中长链脂肪乳等产品销售额处于高速增长期所致。2013年纳美芬和中长链脂肪乳因持续的学术推广还将维持快速增势头,且新药马尼地平、头孢替安和头孢甲肟等(已获批件且在2012年底已经获新版GMP认证)也将上市销售,预计公司今年业绩将有望保持稳步增长。
显然,海思科被看好前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新药。
有分析师认为,公司新药储备丰富,即将获批新药潜力巨大。公司在研新药有50多个,其中有20多个已申报生产批件。从公司未来新品线来看,一部分是继续补强原有肝胆用药和肠外营养药领域品种,如即将获批的复方维生素系列和恩替卡韦胶囊等;另一部分专注心脑血管用药和神经系统用药领域,如即将获批的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即将获批的仿创新药都将成为公司未来业绩新的增长点,也是未来公司快速发展的保障。
与此同时,由于今年是“招标大年”,加之“两会”期间大部制改革方案出台,这些在业内人士看来,都成了海思科等一众医药股的利好。
全国医药营销专家杨昌顺表示,2011年、2012年只有零星几个省份对药品招投标,明显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今年预计会有20个省级单位重新开标,企业都在摩拳擦掌,以图在招标中实现更广更深覆盖。“三年一版的新基本药物目录也将为生产企业打开爆发式增长的巨大空间。”
而刚召开的“两会”期间大部制改革方案出台,涉及医药卫生监管部门调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成立,将加速淘汰质量安全不达标药品,从而促进行业兼并整合,提升医药行业集中度。业内分析认为重视研发、质量可靠的国产品牌药企有望从中受益。而海思科则是因为现有新品快速放量增长以及公司未来新品储备丰富被看好。
轻资产模式或改变?
一直以来,海思科由于其本身的高成长性,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个股。
显然,其股价不断走牛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
公开资料显示,公司净利润自2008年以来每年都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增幅,这在业绩变脸扎堆的中小板公司中实属不易。
尽管业绩表现靓丽,但公司新药申请的进度却没有预期乐观。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自去年以来,海思科在新药研发方面一直不太顺利。自去年4月开始,就有包括特色抗感染用药注射用夫西地酸钠、肠外营养药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II)以及肠外营养药转化糖注射液等7项产品申请被药监局终止。而备受市场关注的新药如复方维生素注射液(13),在2012年底也依然没能得到批文。
而海思科在跟随年报发布的投资公告中称,为解决目前四川海思科的产能瓶颈,公司拟投资2.46亿建设四川海思科眉山分公司。公告中预计该项目建设期约3年,建成后主要生产盐酸马尼地平片及原料药、恩替卡韦胶囊及原料药、氯乙酰左卡尼丁片及原料药、门冬氨酸鸟氨酸原料药等产品,完全达产后年平均新增销售收入6亿多,年平均新增利润近2亿元。
对于拟建的药品生产基地,有市场人士表示,此时扩充产能主要是为新品做准备,一旦新品销售放量,公司未来数年的高增长将得到保证。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新建基地可能会影响公司备受市场推崇的“轻资产”模式。
平安证券在其研报中认为,“轻资产”是公司持续发展的极大助力:公司“轻资产”的模式是由研发机构前身逐渐发展形成的,公司能够通过自产和“委托生产”相结合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减少折旧,提升公司的整体盈利水平。
可以说,多年来,正是通过这样的轻资产运营,海思科驶上了一条发展的“快车道”——通过生产外包模式,发展初期公司不需要投入过多资金,企业的资金压力较小,从而实现了快速发展。
而轻资产模式一旦改变,等待海思科的是什么?靓丽的业绩能否继续下去?仍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