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审评变革在即
(2013-03-20 15:10:41)
标签:
医药投资周刊药品审评健康 |
分类: 政策与法规 |
药品审评变革在即
文/本刊记者 刘晓畅
在升级审评原则的基础上,创新药的审批程序也有很大改变。SFDA将不再遵循以往仿制药的审评思路,而是开展“靶向审评”,更注重对立题依据和临床试验方案的审查,强调临床方案中对受试者的保护和风险管理要求,采取措施使得对受试者的保护成为动态的、贯穿于整个研发过程。还要探索建立创新药临床准入和上市准入的风险管控模式。
新药申报量逐年走高
今年2月2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发布《2012年度中国药品审评报告》(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药品审评中心全年受理新注册申请6919个,其中化药5944个,中药519个,生物制品456个。
在申请进入审评中心后,审评等待时间略有缩短并基本维持在4个月左右;上市后补充申请的等待时间也从2012年初的5个月,降至2012年底的3个月;但是,ANDA(仿制药及改剂型申请)的等待时间从年初的14个月延长至年底的24个月。同时,NDA(新药生产上市申请)和验证性临床试验(注册分类3和4的临床试验申请)的等待审评时间也有所延长。
近年来1.1类申报量呈现逐步上升趋势,3类新药每年增加近百个。药品审评中心主任张培培表示,国家鼓励创新的政策在药品申报结构上开始初步显现(图1)。
2012年国内申请人提出的化药IND(注册分类1、2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申请)申请,大部分审评用时(包括等待时间)在8个月以内(72%),以6-7个月居多(45%),5个月以内占11%,用时超过9个月的品种(15%)多数为复方申请。
从治疗领域看,抗肿瘤药物的审评时间最短,且比例最大。2012年受理的国内IND肿瘤治疗领域药物中,替尼类(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占总申报量的64.7%,与2011年比例基本持平。并且为了为鼓励国内申请人开展全球同步研发,加快此类申请的审评速度,如麦他替尼氨丁三醇片和海泽麦布片,已经做到与国外同步批准临床。中心鼓励创新、合理配置审评资源的策略已初见成效。
2012年批准化药新药103个,改剂型药物13个,仿制药336个,进口药80个,共计532个;中药新药21个,改剂型14个,仿制药2个,共计37个;批准国内生物制品29个,进口药17个,共计46个(图2)。在解决我国未被满足临床需求方面,药监局也在努力缩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进口药品国内外上市时间的差距。如2012年批准进口上市的苹果酸舒尼替尼胶囊(新适应症)、克唑替尼胶囊、利匹韦林片、替格瑞洛片等,与美国FDA批准上市时间仅间隔一年。
中药审评方面,2012年共批准新药上市申请19个,临床申请32个,仿制及改剂型申请12个。药审中心主任张培培表示,目前中药审评排队等待时间并不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在于中药技术研究薄弱的状况与科学审评需求之间的矛盾;降低质量的研究数据影响了对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客观评价;另外,一些申请人不以满足临床需求为目标,而更多的考虑商业利益。而生物制品的时限压力仍然很大。
审批引导
仿制药“临床价值导向”
“仿制药大国”的帽子已经戴了不短时间,并且这顶帽子还将继续戴下去。在今后十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仿制药将仍然是我国医药卫生体系的支撑和基本保障。
我国化药中仿制药比例占到95%甚至更高。然而,“大”并不等于“强”。仿制药的重复开发严重,大量浪费资源。在诸多治疗领域上,仿制药的开发和生产都存在过剩,如葡萄糖及其制剂批准文号就有2383个。
在经历多年的发展、整顿,特别是2007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以来,药品研发和申报在总数上已趋于理性,但重复研究、重复申报的情况仍然存在。与此相对,一些治疗领域却存在药品短缺,无药可用的问题。即便是有少量符合此类临床需求的通用名药物申报,也会淹没在大量重复的药品申报中。SFDA药品注册司司长王立丰这样描述:“‘牛车’堵住了本该畅通行驶的‘汽车’”。
因此,“仿制药优先审评”的概念被提出:SFDA将对属于临床供应不足、市场竞争不充分、影响公众用药可及性和可负担性的药品,儿童用药、罕见病用药和特殊人群用药,以及其他经评估确认为临床急需的药品,实行优先审评。
仿制药的上市价值评估应该包括临床价值、社会经济价值等多方面。王立丰说:“目前已经有一个比较健全的药品审评审批专家库,下一步将探索建立药物宏观政策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依托专家咨询委员会咨询药品管理宏观政策;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开展上市价值评估,确定重点鼓励和调控领域。”
对于已经列入优先审评领域的仿制药,将优化审评流程。SFDA在以往的仿制药注册中偏重对药学、质量、工艺的审评。现在明确把技术审评重点放在仿制药与参比制剂的一致性研究上。药学审评重点放在参比制剂的选择、处方工艺的合理性以及产品的稳定性、均一性和安全性控制上;临床疗效重点考察生物等效性试验。而经评估属于限制审评领域的品种,SFDA也将对外公告,引导企业不再对低水平重复品种进行投入。
创新药审评“量身定制”
近日SFDA发出的《关于深化药品审评审批改革进一步鼓励创新的意见》中,提出在创新药审评中要更加注重临床价值。王立丰解释:“具有临床价值的新药应包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化学实体,并具有新靶点或新机制、产生新疗效的创新药;或者在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方面具有突出临床治疗优势的药物。”这意味着在物质基础的新颖和原创性质上,将更加重视临床价值的评判。
在升级审评原则的基础上,创新药的审批程序也有很大改变。SFDA将不再遵循以往仿制药的审评思路,而是开展“靶向审评”,更注重对立题依和临床试验方案的审查,强调临床方案中对受试者的保护和风险管理要求,采取措施使得对受试者的保护成为动态的、贯穿于整个研发过程。还要探索建立创新药临床准入和上市准入的风险管控模式。
王立丰介绍:“依据研发规律,创新药的资料要求也更加科学合理。如以往新药注册时要求在申报时就提供完整的剂型、规格、工艺甚至质量标准等资料,而且不可变更。这对于一个处于创新探索过程中、充满变数和改进的创新药,是不可能也是不合理的。今后我们允许申请人在审评过程中根据研发进展,逐渐探索、逐步明确,依据科学数据,阶段性增补、变更和完善申报资料,在创新药申报生产时才要求提供上述完整资料。这样做更符合新药研发的客观规律。”
除了“临床价值”,“加强沟通”也是往后药品审评的关键词。王立丰指出:“在审评过程中,我们也将更加注重对创新药研发的科学引导。对创新药物,依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双方进行平等沟通,形成的科学共识可以用于指导创新药物的研发和审评。”为了交换信息和观点,就研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沟通交流,2012年药品审评中心与申请人就召开了37 次沟通交流会。而美国FDA也将审批机构与药企之间的沟通列为其提高其药品审批速度、减少资源浪费的法宝之一。
“但是,如果进去的都是一些附加值低的、医保甲类目录当中的抗肿瘤药物,它不过是给这些厂家带来一个基层的市场,可能会有量上的增长,但如果招标当中存在唯低价是取,对企业影响也不太好。”干荣富表示,如果在药品招标政策上不唯低价是取,或许会为这些进入基药目录的抗肿瘤厂家带来一些商机,而且阿霉素、环磷酰胺这些药是多得不得了,且基本都是国内厂家生产的。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发癌症280万,死于癌症190万,每死亡5人中有1人死于癌症;而10年后每年新发癌症将超过380万,死于癌症将超过270万。
癌症发病率的持续上升也带动了抗肿瘤药物市场的快速增长。据预计,2012年我国抗肿瘤药物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约775亿元,2014年将突破1175亿元,到2016年,此市场规模将约达1760亿元;未来几年的市场增速将保持在23%左右。
据悉,A股中涉“抗癌”药物研发或生产的企业主要有:恒瑞医药、江苏吴中、海欣股份、丰原药业、华北制药、海正药业、普洛股份、安科生物、双鹭药业等。
就在陈竺公布抗癌药入选基药目录第二天,开盘后,生物疫苗概念股走势突出,华神集团涨停,西南合成飙升冲击涨停,江苏吴中大涨7.45%,上海莱士、海欣股份、东北制药均现4%以上涨幅。
虽然此前药品降价给抗肿瘤药企带来了重大压力,但随着新版基本药物目录扩容以及老龄化和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等原因造成的肿瘤发病率逐年提升,抗肿瘤药企或将迎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