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方医检市场投资关注点

(2013-02-02 09:44:50)
标签:

医药投资周刊

第三方医检

健康

分类: 市场与营销

第三方医检市场投资关注点

文/林 玲

 

今年参与评估了一个分子水平的高端检测项目,与外界普遍感觉的红火相反,最终对项目评估结论为:持审慎态度。在此,从实质营销、实质经营、实质投资运作的角度,就第三方医疗检验市场投资运作话题探讨一番。本文尝试从投资、经营、营销项目以及国家医改政策等多维度对第三方医疗检测市场进行讨论解读,希望能给投资人、经营者以启发,增大投资和经营的胜算,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和陷阱。

 

 

关注一:具体项目具体评议,项目的技术、营销与经营支撑点是否成立、可信和达到标准?

体检市场曾经是第三方检验的一个经典代表,随着大众对健康的普遍关注和健康意识的提高,无论是自费,还是单位作为员工福利,全面体检都曾红极一时。但帮朋友解决过几次高端体检的窝心事之后,已明确劝阻各方友人,想放心体检还是去大医院,找熟悉的大夫,更负责,更放心。一方面是现在的仪器先进了,灵敏度提高了,但检测标准并没有同步调整,指标超高检出率一定比以前提高,其实是正常的,不必忧虑;另一方面则是体检中心过于商业化,没有问题也能检出问题,里面涉及到一系列与其利益相关的就医和购药问题。

这些只是涉及到健康人群的检验问题,还不至于造成什么大的纰漏和严重后果,最多只是让家人操心,去医院反复检查。但是如果涉及到人命关天的重大疾病,比如癌症等大病检测,如果也碰到这样不负责任或者低水准的检测,就不仅仅是简单让几个朋友不爽的问题,纠纷、误诊、漏诊等后果更严重。因此,这样的检测对大众来说,带来的是隐性的风险,也辜负和透支了民众对医学的信赖,对新医改的期待和信任也就荡然无存。

从营销、经营和投资项目的专业性来说,第三方医检项目需要具体评议,其技术、营销与经营是否可行。但是实际上,目前第三方医检号称国际最高端、最前沿的技术项目,在国内却只是简单移植了国外的概念。首先,国内的第三方医检并没有很好的理论行业技术支撑,数据和模式也并不能让人信服,在销售方面,销售网络不成熟,经营投资人的管理经营经验欠缺,缺乏真正懂行的专家,甚至是产品和经营者都不具备合法的身份,号称的很多概念都只是简单地拼凑从不同场合得到的商业启蒙和启发。因此,在这样没有可靠产品和技术,没有可信的商誉和从业人员,人命关天的医学检测、大病检测都如何可信,又如何可投?

即便一个检测,无须技术成熟与否,真实操作与否,规范运作与否,只需要简单地签字盖章就能坐地收回几千甚至几十万的费用,从商业角度来看,是一本万利或者无本万利,做营销和经营投入时,不仅仅需要关注利润回报和成长性,更需关注这样的项目具不具备道德条件、科技条件和经营扩张条件,具不具备高速扩张的可实现性和可行性。能够快速实现销售的究竟是企业自我宣传、资本方信以为真的第三方检测市场、还是合理合法、更有技术保障和制度、信誉保障的临床检测市场。      

上述项目同类的产品还有其他很多家,整体接触下来没有喜,只有忧。个个都有一个动听的故事,但支撑点很稀薄,名头很绚烂,不是和这个国际大公司合作,就是和国际精英个人关系紧密,但更大的感觉是含混。最好的一家运作了几年,全国覆盖了近百家医院,企业自我很满足,这在药品领域是一个省的运作概念,在试剂领域则可以成为全国的销售业绩。细看背景,其中不乏上市公司,不乏海归企业,不乏大牌投资公司的身影,引人深思。

 

关注二:医改不是简单地砍块和剥离,无法简单认为第三方医疗检测就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最终解决方案

第三方检测有其存在的需要和一定的市场,但政府医改不是简单地砍块和剥离,检验费用在总体医疗费用占比中达到8%~10%,降低医疗费用不能只看医院的支出和收入,看医院的一本帐,而是要看百姓的实际总体支出,算国家的大帐和群众的实际帐。不能认为医院总体费用貌似降低,医生积极性和利益貌似不受影响,简单地就认为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解决方案。更加关键的是,政府之手、医改之手是把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托付给什么样的机构来完成,素质有限、技术有限、道德标准有限、鱼龙混杂的检测机构如何能让民众放心?

医改的整体思路是加强县医院建设,加强市场竞争,提高民众的就医水平和满意度,这不代表需要重复建设,重复投资,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有序规划、合理实施,并不能简单地包给第三方检测机构甩手不管,把医改变成简单地分帐和算帐。众多的外包检测机构只是小散类型,技术和经营实力都很有限,标准化,有序化,规范化,规模化是第三方检测的发展方向。国家不单是需要建立标准,更需要规范地指导运作,规范地监管、扶持和淘汰。医改的步伐需要稳一些,准一些,有序一些,才能更好地保障民众的利益和健康。

 

关注三:越是热点越需要冷思考和审慎决策,有效组装

第三方检测市场鱼龙混杂,就象对这一领域的增长率和增长规模判断一样区别迥异,复合增长率有说10-15%,有说40%,有说50%;三年后市场增长规模有说60-70亿,有说300亿。放大的说法更能吸引资本蜂拥而入,对于将要涉入这一领域的营销、经营、投资者来说,需要从实质营销、实质经营、实质投资评估和运作角度,深入关注具体的细分领域,关注所要投入的企业和项目,细究这一样本企业的产品支撑点、技术支撑点、经营支撑点、营销支撑点、运作支撑点、道德支撑点,再来仔细下结论会更加稳妥。越是热点和热议,越是需要商业判断上的冷思考和谨慎决策。而正确的商业判断需要在对所投注的行业和企业有着直接而深入的运作经验和深厚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审慎形成。

有技术、有商业智慧、有实力和诚信的企业才会在第三方医疗检验市场中最终胜出。品牌化、规模化、规范化、资本化是这一领域的角逐法宝。

(本文作者为实质营销工作室负责人,之前任多家企业营销副总)

 

 

目前国内第三方医检概况

受市场发展较晚和医疗制度等影响,中国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整体市场规模较小。目前中国从事第三方医学诊断市场规模不足20亿元,仅占医学诊断总收入的1%-2%。并且中国第三医学诊断市场可检验的项目仅1000多项,而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可达4000多项,医学诊断水平差距明显特别是基因/分子诊断细分市场。

目前中国从事第三方医学诊断的实验室约有110家,但大部分规模较小。金域、迪安、杭州艾迪康和高新达安(达安基因投资)是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的龙头企业,市场份额合计占比70%左右,并且这四家企业均为连锁化经营的综合型诊断服务模式。而北京永瀚星港、北京迪诺、杭州致远等企业虽然市场份额占比较少,但凭借特色专项诊断服务也占据着一定的市场地位。

受下游市场需求刺激和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等诸多利好政策出台吸引,外资对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市场的兴趣越来越大。目前已有众多外企通过技术合作或直接注资等形式进入中国第三医学诊断市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