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长子“华丽转身”:数字解构华药转型
(2013-01-06 14:54:39)
标签:
医药投资周刊华北制药制剂原料药健康 |
分类: 产品与研发 |
医药长子“华丽转身”:数字解构华药转型
文/本刊记者
与冀中能源重组的三年多来,华北制药着力加强研发、生产和营销3大平台建设;新建、完善了5大现代化产业基地; 已有共34条生产线率先通过国家新版GMP认证;全国基药招标中华药拿到23个省500多个品规,在同行业遥遥领先;2011年制剂产品出口同比增长达43%;2012年上半年申请专利7项,授权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3个国家级重大产业化项目获批立项,。
华北制药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前9个月,华北制药制剂药和原料药的比例,已从重组之初的2:8刷新为4:6。制剂药占比升至四成,2013年拟达到5:5。
这一系列的数字显示,华北制药瞄准提质增效,成功实现华丽转身。
“一二三”战略
华北制药集团的前身华北制药厂是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曾开创了我国大规模生产抗生素的辉煌历史。
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作为老国企的华药为了实现更大更好的发展,2009年6月,经河北省委、省政府批准,冀中能源集团对其实施了重组。
“转型升级是华药重组后增强产业话语权、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谋求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华北制药总经济师周名胜表示。
据周名胜介绍,在与冀中能源重组之初,华北制药就已明确提出了“一二三”总体发展目标,即2011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2013年达到200亿元,2015年达到300亿元。
彼时,华北制药许多新药产品亟待开发,效益也出现明显下降,于是,这一言论在业界引起一片哗然,许多人质疑华药能否在短短五年时间内实现如此“飞跃”。
而更让业界大跌眼镜的是,仅仅一年之后,2010年华北制药的销售收入就已经提前一年突破百亿大关。
“预计我们今年的销售收入将达到160个亿。”周名胜补充道。
制剂药占比从2:8到4:6
周名胜指出,华北制药转型最大的困难在产品结构调整,那就是如何改变原料药比重大、抗生素比重大的痼疾。
早在产品结构调整之初,华北制药就确定了由原料药向原料与制剂并重、由抗生素向新治疗领域转型的原则。为此,华北制药制订了新的产品规划,向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精神类疾病、抗癌药等新治疗领域拓展。
“2012年,我们原料药和制剂药的比例已经从原来的2:8变成了4:6,”周名胜告诉记者,按照这一趋势,明年这一比例将可能达到5:5,在十二五末将达到7:3。
2012年上半年在传统优势领域青霉素类产品同比增长11.37%的基础上,华北制药制剂产品收入同比增长33.8%。
这意味着,华北制药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了新突破。
在发力制剂药开发生产的同时,华北制药也对整个产品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将现有700多个产品进行“区别对待”。
“我们要重点打造30个过亿产品,今年的目标是要有20个过亿产品,从目前的结果来看,我们已经实现了今年的目标。”
“这种设置将有利于企业聚焦优势产品,合理配置资源,”周名胜解释说。
两大项目五大基地
作为华北制药“以原料药为主向以制剂为主”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其新头孢项目放量生产拉开了华药转型升级的大幕,而新制剂项目竣工投产则引领着华药向“非青(青霉素)非头(头孢)类产品”转型。
总投资20亿元的新头孢项目涵盖了头孢一代至四代的全部主导品种,其中制剂生产文号92个,原料药生产文号26个。
而耗资40亿元的新制剂项目则可以说是华药在调整产品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现有药品生产文号涵盖免疫抑制剂、神经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心脑血管用药等271个品规,抗耐药菌、抗真菌等131个品规;保健品生产文号21个。
“它的建成将使华药实现‘三个转变’:从原料药向制剂转变,从抗生素向新治疗领域转变,从普药向新药转变。”周名胜这样诠释新制剂项目给华药带来的重大影响。
随着新制剂项目顺利竣工投产,华北制药已经一举形成“五大生产基地”——新头孢基地、新制剂基地、青霉素基地、抗肿瘤基地、生物药基地。“五大基地”不但均符合国际GMP要求,为打开世界市场赢得筹码,而且高端化生产基地直接带来了华北制药制剂产品比重的迅速增加。
华北制药产品结构由此焕然一新。起初由抗生素领唱的“主角戏”,正在变成有心脑血管、代谢类制剂和呼吸系统、抗癌药等新治疗领域产品共同参与的“大合唱”。
多业并起发力未来
华北制药对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布局还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结构的调整。
2012年10月,华北制药牵手九州通医药集团发力医药物流产业的举动曾引起业界高度关注。对于高姿态介入医药物流的目的,华北制药方面直言不讳。正如周名胜所言,此次合作就是要吸收物流产业的信息技术优势,壮大华药医药物流、实现“零批一体化”,从而使华药国际成为国内首家系统性进入国际医药商业的企业。
与此同时,即将上市的参乌胶囊产品,背后宣示的则是华北制药进军现代中药产业的意图。据周名胜介绍,华北制药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除了上述医药物流和现代中药外,还有一大产业是生物技术。
为了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华北制药搭建了微生物药物、生物技术药物、药物制剂等8个研发技术子平台,陆续成功开发了杆菌肽、春雷霉素等50多个拥有核心技术的高附加值产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8项。
在微生物制药领域,华药如今可谓是硕果累累:具有国内医药行业最大的药用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十一五”开发成功的新产品超过10项;成为全球唯一拥有多个微生物来源主流免疫抑制剂类药物生产菌种和技术的制药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获得辅料级全人源基因工程重组抗体的临床研究批件(重组人源抗狂犬病毒单抗注射液),第一家获得基因重组白蛋白临床批件的企业。
伴随着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华北制药对行业政策的把握也尤为超前。
在药品新版GMP认证政策出台前一年,华北制药即开始新版GMP认证准备工作,并制定出“新版药品GMP认证三步走”战略规划。
自2011年3月1日国家正式实施新版药品GMP至今,华药已有34条生产线(包括原料药)通过了新版GMP认证。全国基药招标中华药也已拿到23个省500多个品规,在同行业遥遥领先。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周名胜曾用“破茧成蝶”来形容华北制药的转型之路。
的确,华北制药50多年的发展史也算得上是颇为跌宕,既有“新中国医药长子”“共和国医药工业的摇篮”之光环笼罩,也有体质落后导致资金链紧张的窘迫困境。但令人感动的是,无论其境况如何,华北制药一直秉承着企业的宗旨,那就是“质量永远第一”。这一理念犹似一棵青松,巍然挺立在华药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道路上,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作为新中国“一五”期间重点项目之一,华北制药的成立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间”。纵然他与新中国一同成长,有着无比闪耀高贵的出身,却于诞生之初就肩负着解决我国抗生素生产的难题,彼时的华北制药,还同时承担了我国46个抗生素厂的援建工作,这便是“医药长子”华丽光环背后的默默付出。
历经一个甲子,如今的华北制药硕果累累。
从计划经济一路走来的华药原本有些保守,由于历史包袱过重,曾在发展中面临许多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重组之后的新华药正在抛弃以往保守的观念,变得开放而积极主动。而不变的仍然是对质量始终如一的追求。
质量源于责任,质量检验责任,华北制药深知这一道理,多年来从源头到终端对药品质量始终严格要求、严格控制,甚至建立了高于我国药典标准的内控标准。
正是对质量多年如一日的苛求,造就了“华北”牌在业内以及市场上的良好口碑,使得华北制药成为业界的一个标杆一面旗帜。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为华药之责任,“漫天风雨,斯人独立,纵千万人,吾往矣”是为华药之坚守,华北制药正是这样勇担大责,始终捧着质量与责任这颗不曾忘也不敢忘的初心,即使历经岁月冲刷也不曾让它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