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药品零售市场温和反弹

(2012-12-24 09:43:27)
标签:

医药投资周刊

药交会

药品零售

健康

分类: 专题

药品零售市场温和反弹

文/戴明明

 

“2012年,国内医药零售市场略有回暖,增速预计将从2011年的9%回升到12.5%。”这是中康资讯高级研究员、CMH数据研究中心总经理苏才华在第68届全国药品交易会同期召开的“2012医药产业政策与市场发展论坛”上的开场白。

这两年来,零售药店的经营成本一直在攀升,加上各地医保政策调整、基本药物零差率、限抗令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药店的利润空间一再缩小,而今年前三季度的形势的好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政策的影响趋弱的结果。

 

 

医药零售市场概况

CMH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全国零售市场总销售规模1686亿元,同比增长12.4%,全年预计销售规模2300亿元,同比增长12.5%;零售市场规模增速比2011年提高3.4个百分点,市场有明显的回暖迹象。

总体上看,零售药店地区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中西部地区城市增速普遍快于东南部城市;其次是三四线中小型城市增速快于一二级城市。包括高邮、长沙、南宁、郑州、重庆、武汉、厦门等多个城市同比增长率都在20%以上;而东莞、广州、南昌、深圳、宁波、长春等城市则增长较慢,增速低于10%。

据苏才华介绍,前三季度,全国药店药品零售总额1306亿元,全年预计达到1782亿元,同比增长14.1%,预计占药店总销售额的77.4%,份额比2011年提高1个百分点,而全年,药店非药品销售518亿元,同比将增长7.2%。

分析近两年非药品增速下滑的原因,苏才华认为,薇姿、雅漾等药妆品牌逐渐淡出药店市场;保健品、家用器械的销售渠道发生改变,直销和电子商务等渠道蚕食药店市场份额;部分城市对滥刷医保卡现象采取了“禁止医保药店销售非药品类”的一刀切政策,都让药店非药品销售更加困难。

化学药、中成药、保健品和药材是药店销售贡献最大的4大类商品,合计占药店营业额的90.4%。这四大类商品中,只有保健品的2012年的同比增长率略低于总体外,化学药、中成药和中药材的增长都略高于总体市场。具体到第三季度,化学药销售额为858亿元,同比增长10%;中成药销售规模721亿元,同比增长12.3%。总的来看,中药的零售市场的增长快于化学药,中药材的增长主要动力来自虫草、阿胶等贵细药材,价格因素在其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仅以药品来看,具体到第三季度,OTC药品销售额为935亿元,同比增长11.4%,RX药品销售规模643亿元,同比增长10.3%。预计2012年RX药在药店的销售额达到669亿元,同比增长14.4%,RX药的零售市场的增长速度将首次超过OTC药的增长,市场份额略有扩大。OTC药2012年的增长速度和2011年比较也有所提高。

苏才华介绍说,RX药在零售市场的增长主要来自品牌药,因为基药的推广,没被纳入基药目录的品牌药失去了社区医院的市场,部分品牌忠诚度较高的消费者从社区转到了药店

 

主要品类市场

以药店零售规模而言,超过100亿元的品类有限。仅感冒、胃肠道、心脑血管、皮肤、降血压、抗感染和维生素7个品类市场规模在100亿元以上。大部分TOP20品类同比增长率在10~15%之间,其中抗感染药增幅最小,增长率仅为2.7%;心脑血管药、降压药、糖尿病药、避孕药械和解热镇痛药增长较快,增长率都在20%左右。

CMH的数据显示,在销售额TOP5类别中,感冒、抗感染和皮肤病用药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感冒和抗感染药的销售高峰出现在第一和第四季度;皮肤病药的销售高峰则主要出现在第二和第三两个季度;胃肠道药和心脑血管药的季节性特征表现得不明显。

止咳化痰药的季节性特点和感冒类似,高峰期出现在第一和第四两个季度,但波峰显得更为突出,因为止咳化痰药除了和感冒的发病率有关系外,还和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气肿等慢性疾病有直接的关系,慢性肺病主要高发于秋冬和冬春季节。

从OTC品类上来看,集中度还是比较高。销售规模最大的前15类OTC药累计占了接近92%的OTC药市场,其中,前5名品类占了55.5%的OTC市场,前10名品类占了80%的OTC市场。从增长率来看,口服风湿和骨科中成药增长最为明显,同比增长率达到30%,避孕药和泌尿补肾药的增长率也接近20%;咽喉、口腔药、钙制剂和眼科OTC药的增长率低于10%

处方药方面,销售规模最大的前15类RX药累计占了接近95%的RX药市场,其中,前5名品类占了68%的RX市场,前10名品类占了86%的RX药市场。从增长率来看,大部分RX药的增长幅度比较可观,降血压药、心脑血管药、糖尿病药、神经系统药、胃肠道药和皮肤病药的增长率都在20%以上。

 

典型品类市场:降压药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首要危险因素,而降压药随着国内老龄化的到来,其市场多年来保持着稳定的增长。

CMH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个季度,零售市场降压药销售额增长20.8%,不过销售量方面,仅仅增长了2.8%。苏才华认为,主要是由于高价位品牌带动了品类的增长,包括络活喜、拜新同、波依定、代文等品牌药市场份额都超过了5%。而医院市场方面,高血压的销售额和销售量基本同步,销售量的增长甚至快于销售额,这表明高端品牌药的市场正在逐渐偏向市场。

从高血压产品排名来看,第三季度络活喜在医院市场获得8.2%的份额,超越拜新同,排名第一。苏才华分析称,这主要得益于基药目录的推广,品牌产品的消费群体逐渐从社区医院分流到药店。苏才华推测,络活喜、拜新同等品牌药未来将会在药店市场获得更多的份额。

在零售市场上,高血压品牌药增长都比较可观。络活喜在零售市场的销量同比增长达到46%,拜新同、施慧达和代文等其它高端品牌降压药的增速也在30%以上。倍他乐克、北京降压0号、复方降压片、寿比山等纳入基药目录的产品销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复方降压片下降幅度达30%。

从数据上来看,占据全国降压药前10品牌的药物主要包括络活喜、拜新同、代文、波依定、施慧达、倍他乐克、安博维、洛汀新、科素亚和美卡素。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些药物(倍他乐克)在药店渠道的销售额增长均高于医院渠道。

不过,由于监管程度的不一,各个城市降压药在两大终端销售情况不一。一般来说,一类城市由于处方药管制严格,加上医保覆盖水平高,降压药主要通过医院销售。而部分二三线城市,特别是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城市,具有价格优势的要点更有吸引力。

具体来看,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城市医院市场占了降压药8成以上的份额。而哈尔滨、大连、太原药店市场份额明显大于医院市场,药店终端在这些城市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从增长趋势看,武汉、成都、深圳、宁波和石家庄医院市场增长明显高于零售;北京、上海、杭州、昆明和大连5城市零售市场增长更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