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产业趋势
(2012-11-26 15:29:58)
标签:
医药投资周刊产业趋势生物制药医疗器械杂谈 |
八“卦”产业趋势
文/本刊记者 戴明明 刘晓畅 张敏
医药行业向来不缺乏新闻,新闻本身的意义在于前瞻性。以下是医药投资周刊本年度关注医药产业新闻总结出的几个趋势,希望能够对未来产业发展占上一卦。
生物制品领域热度递增
今年可谓是生物制药领域热点爆发年。年初,《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疫苗列为六大重点发展的生物技术产业,由此点爆疫苗投资热点。
去年底,科技部公布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就曾提出研制新型诊断试剂和新型疫苗等生物制品。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资金约190亿,预计“十二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的中央财政扶持资金将超过400亿。
今年10月27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第一支戊肝疫苗益可宁正式上市。此外我国去年7月上市的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小分子抗肿瘤药盐酸埃克替尼,到今年2月10日销售额已经突破了1个亿,预计今年全球销售将达到3个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2012年10月,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揭晓,干细胞概念炒热了一批国内生物疫苗上市公司,股票涨幅可观。
此外,由于政策导向从治疗转向预防,生物诊断试剂也被寄予厚望。今年《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出台,其中提出临床诊断服务从原先的369项增至868项。如此必然扩大对诊断试剂产业的市场需求,从而提速诊断试剂产业的发展速度。
据透露,由发改委牵头制定的《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有望年内出台。业内人士预计,生物产业将在今年迎来发展的转折点,受益于生物产业发展的企业也将在做大规模的过程中实现升级换代。
商业巨头竞争区域化
10月10日,九州通与华北制药双双发布公告,宣布前者以现金方式增资后者全资子公司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此次合作宣布前,九州通尚未在河北建立商业基地。
此前,国药控股为布局中原市场,与乐仁堂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了“国药乐仁堂医药有限公司”。而在牵手乐仁堂之前,国药控股已经在河北拥有药材公司、爱家医药两个医药商业资产。
华南市场的争夺也异常激烈。今年9月,华润与广东中健医药有限公司成立华润广东医药有限公司,标志着华润医药布局华南迈出了新的步伐。
无独有偶,今年7月18日,国药一致并购韶关中茜药业有限公司签约仪式也在广州举行。通过此次并购,国药一致将大幅提升其在粤北地区的市场份额与企业竞争力。
全国的医药商业版图虽然基本划定,但是随着基药招标等政策的下放,区域竞争将会更趋白热化,岂一个胶着可以形容。
制药工业企业营销下沉
自今年以来,发改委针对医药流通领域出台了系列文件,一方面调查出厂价,另一方面控制流通环节差价。对工业企业来说,传统的招商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新形势的要求,制药工业企业逐步实现营销下沉。此外,部分企业在医疗终端饱和的情况下,开始重视其他终端,由此需要培育新的终端营销队伍。
其实,部分企业几年前已经开始加大营销队伍建设。以华北制药为例,其加强了对终端的把控,强化了原有的队伍建设,包括零售终端和基层医疗终端。类似华北制药加强零售终端队伍建设的还有哈药。
随着新医改方案的推进,基层医疗市场逐渐扩容和规范,深度分销成为基层医疗市场的主流营销模式。以羚锐制药为例,除了传统的医院渠道不断开拓、与经销商合作的继续深入之外,公司在今年最大的改革在终端营销下沉。公司增加了营销人员,加强了基层药店的宣传。
有业内人士认为,国内企业的优势在渠道,而外资企业的优势在学术,但是新医改让两者开始意识到对方的优势重要性,彼此都在互相学习。一方面外资企业开始重视渠道掌控,国内企业开始重视学术推广,这样一来,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国内企业,都不得不填补之前营销队伍的空缺和终端渠道的缺位。
大型医药企业
重组整合一体化
在国家医药工业及商业“十二五”规划都提出提升行业集中度的政策背景下,医药行业内的的集中度正在不断提高,而大量的医药企业也在不断投资并购的过程中实现着重组整合资源、一体化的目的。
资本市场资源的整合是一方面。上海医药于去年登陆港交所主板,实现“A+H”两地上市,彼时融资156亿港元,是亚洲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医疗保健类企业IPO。时隔一年,一向善于使用资本的复星医药也在今年10月底登陆H股市场,实现“A+H”双跨。
另一个趋势是整体上市。除了更好的利用和发挥集团的资源和管理优势、有利于减少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之外,最明显的是整体上市后,公司盈利能力变强,主业更加突出,行业地位更具优势,在估值上可以享受溢价。因此,整体上市对于已经具有一定体量的国企更是具有锦上添花的吸引力。广药的重组方案在今年9月份高票通过股东大会并获得商务部同意,算是重组被寄予正名。借由广州药业作为广药集团整体上市的平台,是最快捷迅速的整体上市方案。
华润系的一系列动作也奠定了其清晰的布局。目前,华润医药集团以华润三九为主体打造中药平台,以双鹤和紫竹为主建立化学药平台,以万东医疗作为医疗器械平台,医药流通方面倚重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华源,保健品平台则为东阿阿胶。据了解,华润医药将在2014年实现整体上市。
行业监管趋向规范化
去年,接轨国际水准的新GMP公布实施,其中规定无菌制剂企业在明年年底必须通过,否则将吊销GMP证书,被称为“史上最严”GMP;今年年初国务院出台《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提高仿制药质量,并首次将药品安全提高到以国务院文件发放的级别;今年年中新GSP草案公布等趋势都显示着医药行业的监管将越来越严。
今年,254家药企卷入“毒胶囊事件”,再一次暴露出药用辅料行业“多、小、散、乱、差”的情况。之后药监部门决定加大对药品辅料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出台《加强药用辅料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规定强制性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这无疑会引发辅料行业的一轮洗牌。
而之后爆出的药企采购地沟油做制药原料的事件,也势必引发药监部门对制药原料质量控制的进一步要求。
由于“唯低价是取”的药品招标政策引发了很多弊端,例如 “毒胶囊”事件的爆发,新的招标政策开始有所转向,如广东省将药品质量纳入考量。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通过广东方案的先行修正,基药招标政策的纠偏正逐步出现,各省再出现极端的招标政策将是小概率事件,行业政策好转的迹象已经出现。但另一方面来看,招标过程中药品的质量监控也势必更加严格。
近期的OTC广告受限传闻也在业内引发轩然大波。10年前,处方药被禁止在大众媒体上投放广告虽然引起喧嚣一片,但最终得以试行。此次的OTC广告禁令是否真正得以实现还在角力中,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一旦实施,将对OTC的广告营销模式会形成很大冲击。
外企曲线布局中国市场
今年,跨国医药企业和国内药企合作似乎成了一个新亮点,这种新趋势由2011年诺华并购浙江天元开启,到今年开始引爆。先是今年9月,默沙东公司与中国先声药业集团宣布双方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先声默沙东(上海)药业有限公司正式开始运营。紧随其后,全球最大的原研药制造商辉瑞公司也和浙江海正药业联了姻,合资成立“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接下来英国药品零售巨头联合博姿牵了大型国企南京医药的手。然而,最大手笔的要数美敦力了,一个月之内先后并购了两家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其中以8.16亿美元并购康辉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一起医疗并购案。
行业人士分析,一是中国医药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吸引着国外药企,这也是外资药企在我国掀起一股并购潮的主要原因。另外,目前跨国药企也在对中国的市场重新做战略布局,一般外企的产品定位比较高端,而国内医药企业的产品相对低端,并购或与国内药企合作,一则可以丰富其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二则可以利用国内企业现成的销售渠道和市场帮助跨国药企拓展中国的中低端市场。
外资进驻如同向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从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产品种类的不同有利于医药企业产业链条的增长,同时还为本土药企提供了学习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平台,对企业技术研发和国际化管理有促进作用。
但同时,外资牵手本国药企加剧了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市场竞争,按照强者恒强的逻辑,外资企业对本土企业将是相当大的威胁。但据医药投资并购资深人士分析,以后这种并购或合资还会越来越多。
医疗器械,“钱”景诱人
快速发展的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令人垂涎欲滴。公开的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医疗器械与药品的销售额比例约为1:1,而我国仅为1:10,需求空间广阔且具有一定技术壁垒的医疗器械市场具备很大潜力,同时,新医改走向深入也是推升医疗器械板块业绩的深层原因,基层医疗机构正成为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消费主体,农村地区的常规医疗器械需求也将快速释放。根据科技部2012年的规划意见,“十二五”期间国内新增医疗器械产值预计达2000亿元。
这种巨大的市场增长需求在资本市场得到了良好的体现,据清科数据库统计,1月至10月,中国医疗器械领域披露并购案例为9起,披露金额达83.7亿元人民币,并购案例数目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200%。同样在股市上,今年前三季度,A股市场上18家医疗器械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总收入84.32亿元,同比增长16.89%;合计实现净利润30.18亿元,同比增长10.25%,业绩增幅排名医药生物各子行业第二位。2009年上市的乐普医疗,令2004年3月份开始潜伏的中船投资的投资回报率高达151倍。
今年7 月,国内消费电子巨头TCL集团与世康融医疗集团宣布合资成立TCL医疗集团,主要从事包括X光、超声设备、DSA、CT、MRI等一系列高品质医疗影像诊断产品的生产销售。8月,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之一美敦力刚在上海成立除欧洲和美国外第一家创新中心,接下来的9月美敦力公司就先后并购两家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而这仅仅是当下中国医疗器械相关领域市场活跃的一个缩影。诸多经典案例的背后,是医疗器械行业因其稳定的高增长而频获行业和资本垂青的趋势。
药企产品和业务多元化
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是企业的两种战略。单就国内医药企业而言,走前者战略路线的趋势更明显。新医改实施三年,医药市场增长迅速。但是行业激烈的竞争态势却愈加激烈,在外企和国内招标政策的影响下,自去年以来,部分企业药品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增长乏力,不得不另谋出路。同时,大健康概念深入人心,不少企业凭借自身优势,从药品开始扩张到大健康产品。
贵州百灵推出的高价美容饮品、广药卖凉茶如火如荼、片仔癀开拓化妆品和糖果领域、敬修堂推出药妆产品,部分企业的多元化产品已经成为企业新的盈利增长点,最为业内称道的当属云南白药牙膏,今年前三季度就卖了12亿元。
除了产品多元化之外,部分企业也在延伸自己的产业链,做到业务多元化。去年的中药材大涨给中成药企业带来了经营压力,为了把控原材料资源,江中制药、贵州百灵等中药企业纷纷踏入药材种植领域。同时,西药原料药企业也开始转型生产制剂,东北制药、华北制药、海正药业等企业纷纷转型做化学制剂。它们的区别可能只是谁的动作更快。
此外,药企投资医院、地产、旅游等业务也也常见诸报端。部分投资可以看做是产业链的延伸,但是也有完全不搭界的投资,投资界有一种观点,看一个行业是否景气只需要看流入和流出资金,对企业而言,以上观点也有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