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美食,自己的风味,更有数不尽令人记忆深刻的美味小吃。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有一种特色美食,叫做“水浸粑”,你吃过吗?水浸粑,顾名思义,就是能放在水里浸泡的粑粑,是恭城人喝油茶必备的美食,也是春节传统美食之一。在广西,水浸粑,许多人都吃过,可以切片,可以刨成丝,然后温火煎炒一下,香味非常诱人。再加上那油光闪闪的腊肉和青菜,一盘香喷喷的腊肉炒水浸粑呈现在眼前,让人垂涎三尺。在制作它的时候充满着年味,充满着家庭合欢。
老家的水浸粑,在别的地方有个吉利的名字喊粉利,寓意来年有个好兆头之意。随着“恭城油茶”在城里大街小巷遍地开花,老家这一特殊土货由于韧性弹性较好,以其色鲜味美、香滑爽口而倍受食客们喜欢。每次过年从老家带来的水浸粑都会给朋友们一抢而空。老家的水浸粑不像别的粑粑要用糯米来做,它是用粘米(老家话读“尖”米)做的,并且要二禾米做出来的水浸粑才好吃,俗话讲是“二春米”,也就是秋收打下的稻谷碾的米才能做,这样的米柔软中带着韧性而又有点粉脆,可以水煮也可以翻炒,相比糯米粑粑就容易糊,真的不得不承认前辈们的聪明智慧!在我们那里,看到家家户户做水浸粑,就知道离过年不远了。水浸粑,也是过年才能吃到的粑粑。
水浸粑明末清初便已出现,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除恭城以外,平乐、阳朔等县的各族同胞也有做水浸粑的风俗习惯,只是加工工艺和名称叫法有所不同而已。小时候,没有打浆机,全靠石磨磨出来,大人推磨,小孩看,冬天里大人们打着赤膊,还不时用毛巾擦汗,那个架势让人终生难忘。石磨的效率不高,半天能磨出一桶米浆,已经非常给力了,看着那一桶白色的米浆,再摸一摸手掌里的老茧,才知大人们为了吃水浸粑不惜力气。现在好了,打浆机出现,直接出粑粑砣,省去不少的工序,那些做着水浸粑的阿姨再也不用被烟熏了。纯手工出来的水浸粑,韧性好,弹性好,细腻滑爽,在锅里翻炒时不易碎;由于是放在新鲜的箬竹叶筛里蒸,所以还伴有竹子的清香,味道特美味!现在市场上卖的商品水浸粑好多是用机器来做的,这样做出来的水浸粑一炒就容易碎断,哪里比得上家乡手工制作的哦!
水浸粑既要做得好吃,还要做得美观,山里人通常在雪白的粑粑配上点颜色:黄色和红色。红色通常用花红粉调水、黄色就是用山里摘的黄栀子泡出的鲜黄色水(黄栀子清热下火),将红、黄水分别和着熟米膏各搓成一小团备用。当把米膏团搓成长条圆柱形的时候,就把两种配色搓成黄小条,红小条搭配进去搓,这掐捏的水平得高,要分得细致,理清条纹,反正我自己做了几年粑粑都没有做好看过。制作完粑粑后,后面就是慢慢一锅一锅地蒸,蒸一筛就端到宽敞的地方凉着,放个一两天,等它们冷了硬了,就得放水缸或水桶里用水浸着,防止粑粑开裂。这大概就是“水浸粑”名称的由来了。
水浸粑吃法多样,味道可口,素来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可把它刨成丝条状,加以腊肉、腊肠、青菜、芹菜、青蒜来炒,细滑而脆韧,极有口感。也可用刀切成薄片,加入鲜肉、青菜煮汤,柔软爽滑,清香宜人,别有风味。也可以与配料做成各式菜肴,还可以下酒哦。在恭城普遍都是用水浸粑与自家腊的腊肉小炒而食。正宗的水浸粑再加上一年只有在差不多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的腊肉,寒冷的冬天,美味的腊肉水浸粑再配上一碗香喷喷的恭城油茶,那味道……想想便能让人流口水了。
远在他乡的游子,看到水浸粑,是否浮现当年儿时的情景,特别想喝上一口妈妈打的油茶,吃上一碟妈妈炒的水浸粑?回家吧,家里的父母正满怀期待的等着您!不知不觉又到了12月份,还有一个月左右,就要过年了,你是不是也十分怀念妈妈亲手做的那一块水浸粑呢?广西恭城水浸粑,是恭城人喝油茶必备的美食,也是春节传统美食!小伙伴们,你吃过广西恭城水浸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