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村夫
村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08
  • 关注人气:1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亲水碓舂米的故事

(2024-04-30 19:57:59)
标签:

情感

母亲水碓舂米的故事

 

我是个离开家乡几十年的人,但凡回到家乡就喜欢转转,目的是寻找儿时记忆里的痕迹。昨天我又到九华河边转悠,站在龙家桥上,望着上游不远处的大愿文化园地藏王菩萨铜像,又望望下游发出轰鸣的滚水坝,再瞅瞅两岸宽阔的柏油马路,应该说九华河我已经不认识了,再也寻觅不到我记忆中的痕迹了。然而唯有龙家桥这个醒目的地理标志尚存,根据这个参照物我记忆中的景物不时浮现在眼前。在龙家桥桥西头顺河往上大约一百多米,史上有一个水碓,它当年承担着附近村民的舂米的重任。虽说它处在上不着村下不着店的偏僻之处,但它却从没有闲过,日夜不停的为舂米忙活着。就是这个水碓给我留下了一段难忘的记忆。

水碓舂米,应该是五六十年前碾米的方式了,在今天许多人见都没有见过。水碓舂米不仅是一件体力很强的劳作,还是一件技术要求很高的活,一般都是男劳力来操作,而我家一直是由母亲承担着这件体力又强且充满危险的活,不仅仅是因为我父亲体力不强,更重要的是他常年在外工作顾不了家,家中所有一切都扔给了母亲,无奈之下母亲硬着头皮承担了家中一切本应由男人承担的活。

我家住在九华河东岸,但舂米却要到河西岸的水碓,足有一里多路,挑稻去挑米回不说,更烦人的是这个水碓很繁忙,是要事先排队预约的,排到白天更好,排到夜晚甚至下半夜母亲也认了,因为一家老小要饭吃,嘴是等不得的。如果是夜间,特别是下半夜舂米确实给母亲增添了不小的麻烦,因为舂米既是一件繁重的体力活,又是一件充满危险的技术活,弄得不好会被碓头打伤甚至打死的,再加上这个水碓还流传着许多渗人的故事,多少让人有些害怕,更何况母亲是个女人,所以每次排到夜间舂米母亲都会带一个人陪伴,既是为了壮胆也是预防不测。那个时候母亲哪有男人陪伴,因为我的头上都是姐姐,到了夜晚女孩胆子比母亲更小,一有动静她们就会钻入母亲怀中,不要说在水流轰鸣、鬼话盛传的水碓里,她们早已吓得连话都不敢说,带上她们去水碓壮胆反而成了累赘,所以在我八九岁时母亲遇上夜间舂米就会带上我这个年幼的儿子,虽说我不会做什么事,但我多少比姐姐们胆子大些,也确实能给母亲装些胆子,对于母亲舂米的艰辛我是亲眼所见,一生都难以忘怀。比如,凌晨两三点米就舂好了,而母亲却不敢挑米回家,我们母子只能趴在稻箩上小眯等待天亮;冬天的寒风夹着湿冷的水汽,冻得让人瑟瑟发抖,而母亲一会儿要撑碓头,一会儿在碓臼中起米,还要筛米风米,母亲是不敢多穿衣服的,只能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劳作;还有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一不小心被碓头碰破了头血染衣襟,这些都是小的插曲,还有更危险的故事。

那是1970年的夏季,母亲又遇上下半夜舂米,这年我仅12岁,按照惯例我去水碓给她壮胆,当时是大雨滂沱,外面的雨声几乎要盖过水轮毂的轰鸣声,开始碓头还能有节奏的舂米,随着雨势碓头速度逐渐加快,最后碓头好似发了疯快速猛扎,母亲知道山洪下来了,唯一的办法只能出去闸上防洪板断流,如果不断流不说几个碓臼中的稻谷没了,甚至整个水碓都会被洪水毁了,面对狂风暴雨要出去闸防洪板是何等的危险,更何况还是在黑夜中,在险境中母亲表现得异常冷静,将我安顿好,提着马灯奔向水碓后面的沟渠去闸防洪板,母亲刚出碓屋门狂风就吹灭了马灯,恐惧的我见状拼命喊着母亲,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碓头的速度逐渐慢了下来,最后是完全停息,这时浑身透湿的母亲才回到碓屋中,丢了马灯我们母子在黑暗中抱在一起,十分恐惧地听着外面的暴雨声、看着划破天空的闪电,而母亲嘴里不停地在说着:“妈妈在,儿子别害怕。”不知过了多久,突然一道亮光照亮了碓屋,原来是水碓所有的生产队长带着两个人来了,他们发现母亲已经将防洪板闸上,感到十分惊讶,说:“老罗,你胆也太大了,不要命了,你被洪水冲下去怎么搞?”时隔五十多年回想起来都感到恐惧和害怕,母亲作为一个妇道人家,不知当时哪来的胆量和勇气。

水碓舂米的时代早已结束,而母亲当年不畏艰险舂米的故事却始终记在我的心中,今天撰写这个故事,既是对水碓舂米事情的怀旧,更是对勤劳一生的母亲的怀念,也是对那个时代勤劳勇敢和不畏困苦的女性的颂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