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如意门在昆明湖的东南角,建于光_绪年间,是颐和园最南端的一座园门。(此条说明文字原来有错误,经博友颐和吴老指正后已做修改,详情见文末。)
如意门前的河岸边,有两个残缺的抱柱石座。档案记载:这里曾经有“鱼跃”、“鸢飞”两座牌楼。嘉_庆二年曾重修绣漪桥堤上南北四柱牌楼两座,就是这门里、门外的两座牌楼。牌楼早已毁坏,只剩下了抱柱石。
进如意门后的绣漪桥,又称罗锅桥。清代帝后来颐和园时,经常从西直门外倚虹堂或乐善园(动物园)乘船,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绣漪桥为高拱单孔桥,满足了行船的要求。
绣漪桥为全石单孔高券拱桥,汉白玉石砌成,造型优美,宛如玉带。桥正中的栏杆上,镌刻着乾_隆_皇_帝御_书的“绣漪桥”匾。它和西堤玉带桥是“姐妹桥”,尺寸比玉带桥略小。玉带桥是昆明湖进水口,绣漪桥是昆明湖的出水口和长河的起点。绣漪桥两面乾_隆_御_笔所题的对联:(南面)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鳞纹千叠壁月漾金波;(北面)路入阆风云霞空际涌;地临蓬岛宫阙水边明。“螺黛一痕平铺明月,虹光百尺横映水帘”。
过了石拱桥,视线豁然开朗。近处的凤凰墩,远处的西堤烟树、景明楼、西堤六桥,玉峰塔,还有连绵起伏的西山,依次展现在眼前,好一幅美丽景色。
在如意门水域游冬泳的人们。
东堤上有一块昆仑石碑,四面镌刻有乾_隆_御_制诗。再向北走不远有两个抱柱石立在路边。在老照片里可以看到北面牌楼的抱柱石,两个位于东堤上,两个在岸边。在清漪园《万寿庆典图》中有牌楼的描绘。
下面一图转自网络:
在早些时候,这里西边为万顷碧波,东边有无边稻田,是一条名符其实的长堤。光_绪年重修颐和园时,建起了高高的园墙。后来,墙外稻田变成了平地和马路,东堤变成了一条路。
本文发表后,博友颐和吴老先生在新浪微博的回复中,指出了我文章中的错误:“南如意门在昆明湖的东南角,建于乾隆二十四年”,这明显是错误的。
早期的颐和园这里没有园墙,也就没有建造这如意门。
谢谢颐和吴老先生的指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