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坊古镇的辽代石塔与古战道
张坊是北京西南房山区的一座古镇,位于山区与平原的接合部,北依太行山,南临拒马河,风景秀丽,环境优美。自古张坊就是京城西部重要的边关要冲之一。西晋时,北方胡人经常进犯中原,这里常年驻有重兵,士兵营地的帐篷绵延数里不绝,当地百姓将这里称为“帐房”,后按谐音定名为“张坊”。文化遗存有辽代八角五级密檐经幢石塔、宋辽时的地下古战道等。

张坊石塔位于张坊镇小学校操场的北面,辽天庆六年(1116年)始建。 塔为八角形五级经幢式石塔,通高6米。

塔顶中间立一个葫芦式刹顶,刹座分三层,上部是圆形的石雕仰莲托,中、下部为两层须弥座,周身浮雕图案。塔刹下是五层石雕仿木密檐。
塔中部是独石制成的八角幢身,上面刻有经文,俗称“经幢”。幢身南面刻“奉为先师大师特建佛顶尊胜密言灵塔”,其余各面镌刻着塔铭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铭文记述了大辽国燕京林禅寺僧忏悔正悔大师生平。塔基为三层八角形的仰莲须弥座,须弥座上有花卉的图案。枋上每面雕有一只回望的跑狮。束腰每面雕有一只“镇墓兽”,造型奇特不多见。

忏悔正慧大师姓齐,河北永清县人。幼年脱俗尘而出家,以燕京天王寺(现天宁寺)三藏、永泰寺司徒疏主大师为师。正慧大师一生遍济穷人,为人们所尊敬。75岁时请命放度,到张坊镇长方村居住,于辽天庆六年(1116年)正月二十六日圆寂。火化后得灵骨舍利,分为七份各建塔供奉。天庆六年四月二十七日,命良工造成此石塔,安放于张坊院内乾位。


据小学校的老师讲:现在看到的塔基是近年垒上的。古塔原在一个土坎之上,后来村民盖房在塔下取土,才使塔处在孤岛上了。
在《全辽文》中记载了塔身铭文:
《燕京永泰寺崇录大夫检校太尉傅菩萨戒懺悔正慧大师遗行造塔记》
大师“俗姓齐氏。本永清县求□里齐公之季男也”,出家后先“礼燕京天王寺三藏为师”,“自后回礼永泰寺□守司徒疏主大师为师”。“为三学经主。因此宣赐到紫衣。未久之间。奉敕为燕京□□僧录”。大师度人无数,遍济穷人,文中称其“两朝忏主。二帝仁师。名震四方。德彰八表。”于天庆六年正月二十六日圆寂。
天庆六年四月二十七日,命良工造成此石塔,塔“上下十五层。高伭二十尺。”安放于张坊院内乾位。
张坊镇小学校的教学楼。

1991年,张坊在改造村中道路时,发现了一条地道。文物专家看过后,宣布:“这是一条完整的地下军事设施,在房山县志上有过记载。”张坊的老辈儿人都知道镇子底下藏着古战道,但在什么地方没人能说清楚。
经过进一步考证,专家们认为,这条地道大概建于宋辽时期。它从张坊镇大街通往镇子西北方向,全长大约为1500米。开始,战道仅清理出了400多米,供游人参观,其余1000多米没有发掘。

这是北京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延用至明代的军事古战道,内有藏兵室、指挥室、兵器室和生活设施,对研究古代军事有较高价值。1997年按原貌进行了修复,2000年正式对外开放。
战道在地面下深4米,青砖结构,宽2米,并排可排3人,高度为2米3左右,青砖墁地,边侧有流水槽、盛水缸,墙壁有灯台孔,顶部有通气孔,地道内有深水井,地道两侧均有宽2米多的藏兵室,室内有土炕。战道在地下四通八达,迂回曲折,通四门城楼和城外的片上村任家坟。
大约二十年前,张坊修建完那座城门楼后不久,我第一次去那里。那时,村里的镇楼还没有建,只有一个大广场。古战道的入口在村委会院内的东房里,门票5元/人,里边不太长,转了几个弯儿从原路返回。我仔细看过里边的砖,是原汁原味的老砖活,不像现在看着就不真。那年,村委会门前,立着两块古碑,其中一块有残破。现在,镇楼复建了,古碑却看不见了。

房山是宋辽的边界地带,张坊镇就是当年两国交兵的战场。宋、辽对峙时期,辽国的骑兵十分勇猛,一次交锋,宋军就会损失上万士兵,让宋军的步兵吃尽了苦头。为了弥补劣势,宋军想出了修建战道当掩体的办法,来对付辽军的骑兵。由于古战道能攻能守,曾使幽州一带的辽军不敢南下犯宋。明代时,元朝贵族溃逃蒙古漠北,时刻伺机反扑,不时南下犯境,古战道又成为明军抗击蒙古鞑子的堡垒。
据房山县志记载:“县西南七十里,张坊街北楼三层门南向。高可数丈下层空,其中甚暗,下有隧道向西北约二里通任家坟,俗传任为明代皇亲阁老。由下层楼上中层半途转折处有井一,其井中设有刀山剑树,颠而入,无生理。中塑碧元君像。上层可远眺,上中两层亦通地道。”
张坊古城集市广场中的镇楼毁于日本侵华战火,后来照原样复建的。镇楼底层有洞口,通向商业街地下的战道。


参考文献:
①张坊古战道_360百科
②张坊忏悔正慧大师塔_江河湖海四方客_新浪博客
③忏悔正慧大师灵塔 - 维基百科
④闲话古镇张坊和宋辽古战道 >>十渡旅游网
版权声明:
本文允许转载和使用照片。但是,您转载和使用图片时,请注明本文作者及出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