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免夫交界碑座落在牛角岭关城东边的仿古六角碑亭中,亭旁就是千年的京西古道。石碑曾被一度遗落路旁、横卧草丛中。230多年的风雨侵蚀,碑文字迹已变得模糊难辨,碑体也遭到破坏。



“永远免夫交界碑”立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是清康乾盛世时期“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政策的产物。碑文记述了自古以来,京西乡村“石厚田薄,里人走窑度日。一应夫差,家中每叹糊口之艰。距京遥远,往返不堪征途之苦。”雍正八年,王平口巡检司官员阮公将乡民疾苦呈报县官,县官上奏朝廷允准免除这里的夫役,得到皇上恩准。王平、齐家、石港三司夫役全部豁免。


碑文:碑额 名垂永久
尝观古之循良,其德勒金石而名垂竹帛者,未嘗不三嘆而流连也。何幸今日恭逢盛世而得沐我县尊黄公之治也,如我宛邑西山一带,村墟廖落,旗人一半联居,石厚田薄,里下走窑度日,一应夫差,家中每叹糊口之艰,距京遥远,往返不堪征途之苦。是以雍正八年间,司主阮公具详上宪,祈免夫差,幸赖县主王公心存抚字,志笃鞠谋,恩准王平、齐家、石港三司夫役尽行豁免。於是,黎民佩德,兆姓啣恩,一则立碑宛平署前,一则勒石王平通衢。迄今四十馀年瞻仰,不胜依依,夫何大差络绎,供役繁兴,忽闻催派之声,复睹颠连之状,呜呼!旷典不容以再邀殊恩,岂堪以复举?然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
臣等不揣冒昧,匍匐陈情,蒙我司主黄公俯察民隐,复赐转申,谨蒙我县尊黄公钧批查王平、齐家、石港,取豁各村夫役之征,久经详免在案。准饬房尊照从前详案,豁免三司夫役,毋得再派,以舒民困,噫嘻,玉等何幸而得生我黄公之治下哉!夫公江南镇江府漂(应为溧)阳县人也,讳瑞鼎,字景韩,由孝廉出任宰任宛平。忆自下车以来,恺悌宅心,精勤莅政,平刑以息讼事,沉冤尽雪,慎密而而,检署差弊窦全销。敷施良规,更仆难穹,亿兆铭心,蠲徭为最,虽保赤诚,求不异闻望於当年,而孔迩兴歌,何忍销沉于后世,玉等共竭鄙诚,勒石镌碑,庶昭德,扬声用,慰甘棠之遗爱,而兴利革弊,永垂在位之仪型矣。
时,大清乾隆四十贰年岁次丁酉八月榖旦立
府庠:申九成、刘廷玉、孙永祺拜撰。


碑阴:
永远免夫交界碑记。
兹因具呈恳免夫差,业蒙县尊黄大老爷恩准,亲批豁免施行。今我小民沐恩被德,寤寐难忘,是以,仍照从前勒石刻铭于分司界处,以垂永远,为万古之仪型矣。
经理人:刘宪隆、李鹏、申九成、韩得玉、孙永祺、马怀印、王文珍。
协办人:吕品、魏喜、王世勇、侯阜新、安之明、郝振纲、韩宏谟、牛步霄、刘文明、王文照、张怀邻、安有锡、孙龙、张德、梁邦英、安习瑞、刘奉纲。
暨王平司所属村庄、大窖村乡约、、白道村乡约、偏坡村乡约、南涧村乡约、十字道村乡约、南青山岭乡约、色树坟村乡约、焦家岭村乡约、王家岭村乡约、落坡村乡约、桥儿涧村乡约、吕家坡村乡约、彭家坡村乡约、黄土台村乡约、北青山岭村乡约、、黄石港村乡约、小店村乡约、抢风坡村乡约、王平西村乡约、西岗村乡约、南港村乡约、刮草地村乡约、东桃园村乡约、禅房村乡约、西板桥村乡约、千军台村乡约、清水涧村乡约、王平口村乡约、安家滩村乡约、庄窠村乡约、大台村乡约、东板桥村乡约、平地村乡约、西桃园村乡约、西港村乡约、涧东村乡约、潘涧村乡约、王平东村乡约。

“永远免夫交界碑”所立地点牛角岭是夫役“免”与“不免”的区域分界线和交界点。清朝时,关城以西属于王平口巡检司辖区,老百姓夫役全部免除;关城以东属于捕衙南乡辖区,老百姓夫役则未免。



免夫碑是迄今今发现的,封建王朝对一个局部地区制定减免税政策并得到具体实施的唯一史料物证,其减免的对象是社会底层又地处偏远地区的弱势群体,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牛角岭关城西边路旁坡上有碑两方,均为复制碑。靠西边的一块是清乾隆四十二年所立的永远免夫交界碑,和关城东边碑亭中的是同一块碑。
在相邻极近的地点,同时出现同一块碑,这种情况还很少见到 —— 是否与所处地域管辖权有关?


另一块是清朝同治11年(1872年)所立“重修西山大路碑”。碑文中记载了同治10年,暴雨成灾,冲毁道路,民间举善重修道路的情况,都是重要的史料文物。


参考资料:京西碑石 -民俗史话-门头沟论坛
版权声明:
本博主允许转载和使用照片。但是,您转载和使用图片时,请注明本文作者及出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