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的人看到笑,有的人看到哭,有的人看到无聊,有的人看到烦不胜烦。春节上映的《西游降魔篇》在收获惊人票房时,也引来无数争论。如果说“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话,那么实际上,人人也皆可成魔。
《西游》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都是魔性与佛性的战斗,抑魔扬善乃是一生的修行,只要稍微放松,魔性就会借机萌生。
当玄奘走进猪刚鬣的黑店,一眼看去,人声鼎沸的店里实相是血尸遍地,本来眉清目秀的一个帅哥,突然张开血盆大口,这一幕会恐怕让不少孩子做恶梦。过去的西游作品,似乎都过于美化唐僧身边的三个徒弟了。因为我们的戏剧观念是非黑即白,正邪分明的,坏人肯定长了张“坏人脸”,好人肯定长了张“好人脸”。于是,身为降妖除魔的“好人”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肯定长了张“好人脸”。这样的逻辑,乍一看是多么正确、正当、正常。但千万别忘了,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成佛是后来的事,一开始,其实他们都是妖怪。
得道前的河妖、猪妖、猴妖身上固然充满了魔性,但是那三个自诩正义、身怀绝技,却各为私利的降魔师(空虚公子等),身上岂不也尽是魔性?玄奘曾说:你们都这么厉害,为什么不一起对付猪妖?
得到的回复竟是:“赏他一碗饭吃”——衣着简朴的玄奘被傲慢的降魔师当成了乞丐。这些自负的降魔师下场自然是悲惨的,他们被妖怪逐一杀死、灰飞烟灭。愤怒、猜忌、利益、背叛、仇恨,其实人人心中都住着魔鬼,也许多数时候魔鬼只是我们内心深处潜伏着,但是每到紧要关头它们总会探出爪牙,给人们致命的一击。我们的一生,可以说无时无刻不是在和自己的心魔作斗争。
当事情看得多了,经历多了,就能从不同角度抽离出来看事情。
在《西游降魔篇》里,河妖初下凡时救了小孩子,却反被村民误会杀死,怨气堆积,于是他死后化为半鱼半兽的妖怪为害村民。而猪妖是一个丑陋的男子,被自己貌美的妻子和奸夫所害,因此他痛恨以貌取人的人,化作美男,干起了黑店的勾当。妖怪们的怨气来源于人间,所以为害人间,曾经的善良和理想则一点一点被消磨贻尽。
其实,不止妖怪,我们普通人又何尝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一个蜕变呢?
凡事都不应该轻言所谓善恶,所谓对错。对错也罢,善恶也罢,本质上讲不过是人的一种看问题角度与方法而已,执著于其中,其实未必是一种正确的事,就算再恶的人,与再恶的事,也有因他而受惠,因他而得到好处与照顾的善的一面。再善的人与再善的事,也会有恶的一面。
魔有魔的情由、冤曲,人有人的执着、痛苦。《西游》中的唐僧,是单纯的。唯其单纯,一心求佛,最终才能修成正果。但他心中亦并非没魔性,他看着段姑娘翩翩起舞时,眼中的那份深情款款,说到底,也是一种魔性。所以唐僧对佛祖说:执着过,才能放下。虽说“人人皆可成佛”,但又岂是人人皆能成佛的?犯错不要紧,有悔过之心,善莫大焉。尽人事,听天命。成佛还是成魔也只在一念间,就看你如何取舍。
每个人心中都有魔,人之所以成为魔,往往都是遭遇误解或者不公而内心留有伤害。人是佛与魔的综合体。无论是佛性还是魔性,它们都是人心中的两种力量——善的力量与不善的力量的外化,它们都没有离开人的本心。如果佛性得到张扬,就可以成佛;如果魔性得到张扬,就会成为魔鬼。电影中的“猴妖”孙悟空因为对佛祖的愤愤不平而魔性大发,而唐僧一直努力做的就是把妖魔变善良。
经常看戏,你就知道,人生单纯讨论善恶是没有意义的,好坏是一个很难讲的清楚的东西,从不同人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感受的角度,你会明白,很多东西,多一步的宽容,彼此都多一步,其实很多东西就会看得更明白。
如果站在当事者的立场,以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看问题,你会明白,即使作恶,也是有其必然性的。
阿弥陀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