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亲,你的言行正在被孩子复制

(2011-08-08 11:42:29)
标签:

少儿教育

孩子礼仪教育

杂谈

   父亲,你的言行正在被孩子复制

 昨日,到朋友家小坐了一会,因为朋友已经是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所以我们最多的话题,就是她家的“小霸王”(这是她苦笑着说出的),女人一旦有了孩子,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扑在上面,吃喝拉撒都十分的小心翼翼,可是最近她却十分的苦恼,孩子很不听话,也很懒惰,经常把洗好的衣服或者拖好的地,弄的乱七八糟的,就在朋友跟我倒苦水的时候,孩子又开始调皮了,把薯片扔的一地,还嚷嚷着要妈妈给拿喝的。我暗自叹息,这那是宝贝啊,简直是折磨人的魔头。此刻,孩子的父亲回家了,我们寒暄几句后,他便落座沙发,独自的看起电视,儿子似乎很黏父亲,立马就凑到父亲身边,儿子像找到靠山似的,又开始嚷嚷;“给我汽水.”这次居然连称谓都直接省略了,大概是跟我聊的很投入吧,朋友并没有起身给儿子拿汽水,儿子便摇起父亲的手臂,父亲安慰儿子:“放心,你妈妈会拿给你的。”我提醒了朋友一下,朋友便递给了儿子汽水。这时轮到丈夫了,“泡点茶吧!”朋友没有做声,就把茶端给了丈夫。我半开玩笑的问她,“你老公平时帮你做家务吗?”她摇摇头,“他工作很忙,家务都没什么机会做。”没过多久,因为有事,我便起身告辞。

   我为什么要把这个经历说的这么详细呢,不知道您看出什么端倪没有?其实孩子不是天生就调皮捣蛋的,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在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比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父母的行为,就会成为孩子学习的典范。孩子也就会潜移默化的学习着。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孩子应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一旦把孩子熟识的人或榜样给他们看了,同时说明它们为什么漂亮或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

 而孩子影响至深的就是父亲。心理学研究表明,父亲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源泉。在父亲的支持下,孩子更能面对和克服生活的压力与挑战。心理学家哈瑞曾说过:“亲密而有爱心的父亲,可以帮助年幼的儿童形成一种自我认同与安全意识。”对女儿来说,父亲是她对男人期望的模式;对儿子来说,父亲是他的第一个模范。

   作为父亲,工作再忙,对于教育孩子来说,都不应该是借口,因为您的一言一行,孩子尽收眼底,学校的教育,只是对孩子知识的补充及智商的培养,而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跟氛围,才是孩子情商最好的发掘地。

   神奇的话

  “您好、请、谢谢、不客气”,是开启良好人际关系的金钥匙。少儿经常听到这些话,就会进行模仿,继而成为个人熟悉而自然的语言。不卑不亢地说“不”也是父母应该教给孩子的。通过观察与实践,孩子会逐步理解到采用适当的态度,即使拒绝也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称赞和被称赞

  人们都愿意获得称赞,却都吝于称赞。尤其在中国,人们更不善于表达感激、喜悦和心仪。调研证明,经常接受称赞的人,更愿意赞美别人,而更愿意赞美别人的人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和幸福指数。家长们通过捕捉孩子成长中的点滴,多多赞美表扬会更大程度激发和树立孩子们的自信。当然,教会孩子礼貌面对赞美,对别人的赞美说声“谢谢”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没有必要以赞美回复赞美,但直接否定别人的赞美可是不礼貌的。如“你的这件衣服很漂亮”,回答:“我一点都不喜欢。”

  准时

  准时是主要靠言传身教的一项基本礼仪。即使因为各种原因而迟到,其实也是对等候人的不尊重。如果成年人经常迟到,就会使孩子形成别人时间不重要,为别人着想不值得的错误理念。“言必信,行必果”,少儿如果从小就在此氛围成长,就会形成准时、守信、负责的好品质。

  主动分享

  分享不是人类本能,只有经过多年教育和督导才能使孩子学会主动分享。餐桌是父母实施分享教育的好场所,例如,将美食分享送与他人等。在客人来前将美食藏匿的行为只会让孩子学到自私自利。记得小时候在体校,一位鞍山来的女孩子为了不让其他室友分享到食物,每天夜晚都在感觉大家入睡时才开始咯吱咯吱进食。女孩获得“老鼠”美名,几乎没有朋友。尽管我们曾在一个房间和一个运动队并肩作战了一年,我除了记得大家都叫她“老鼠”,根本想不起她的名字了。

  恰当帮助

  一般而言,孩子注意父母的行为会比观察他人行为更多。例如:父母是否不厌其烦地为问路人指路甚至主动领路,是否在上下电梯时注意按住开门键等候上下行人。通过这些细微场景观察,孩子们会将父母的行为模式铭记并不由自主进行复制。当他们开始帮助别人时,会逐渐享受到善意所带来的“助人悦己”感觉。当然父母也要向孩子传授适度,即在不确定是否需要帮助时进行询问。如:看到老者提重物前行时,要先征得老者同意才可进行帮助;对同龄人也需遵循此原则,避免过度热心,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