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国学】论工夫
(2022-06-19 17:00:12)分类: dy精简国学 |
弟子:为什么有些人念佛的时候感觉心里很清净,但是一回到家里,一到社会中,心里就感觉很乱,这是什么原因呢?
师父:静中有十分功夫,动中就只剩下三分了。所以古人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你不可能一下就把刀磨快,你得反复地去磨,经年累月地去用功,你才会有工夫。
儒释道文化,在修行上都讲工夫。儒家也是很讲做工夫的,当然不是少林武功的功夫。道家和佛家那就更讲工夫了。
佛家讲什么工夫呢?持戒的戒力,修行的定力。有了戒力和定力以后,你到社会上去做人做事的时候,走在十字街头,你就会有觉知力。
什么是觉知力呢?就是用自己的心灵去觉察人世的善恶净染,这就是觉知力。你如果静中没有用功,就没有觉知力。你本身就是一碗黄河水,你怎么能够分清楚哪个是清水哪个是浑水呢?
第二个,抉择力。像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纷至沓来,各种利益集团都在后面操控着文化,操控着信息。如果没有抉择力,你就无法判断,你就会被人设计、被人引导,这就需要有抉择力。
抉择力后面隐藏的是智慧,智慧后面又隐藏了戒力。人为什么会没有智慧?就是因为你被名利、人欲和物欲所勾引,因此你就失去了判断力。
最后一个,就是佛教常常说的定力。“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个需要有定力的。
总而言之你记住,你每天用功,静中有十分,动中就剩下了三分了。比如说以念佛为例,只有念到打成了一片,在任何时候念头都不间断,由心到口,由口到耳,由耳到心,连成一片的时候,人间的是非善恶才不会进入到你心里,你就进入到一种定境当中。持戒的工夫要成熟的话,都要经年累月的。
弟子: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动中的工夫实际上以静中的工夫为基础的?
师父:是这样的。先要在静中用功,然后到动中去考验。
给你打一个比喻,就像战士在没有杀敌之前,他也要练战术、拼刺刀,就是为打仗的时候来准备的。即便如此,你平时练得很好,到了战场上你还不一定能够打过敌人。
修行的话,在这个红尘中就等于说一人与万人战。面对滚滚红尘,想保持自己的清净心,你没有戒力不行;面对八风,你没有定力不行;面对人间的善恶,你没有觉知力不行;面对人间的纷纷的信息,你没有抉择力更不行。
所以,止观、定慧、学修,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如果偏废,你就无法行进,你就掉到泥坑里了,就地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