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简国学】存天理,灭人欲

(2021-05-31 15:02:50)
分类: dy精简国学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有一句话存天理,灭人欲1”。这句话对我们影响非常深远。理解正确了,对于我们学习儒学有很大的帮助如果理解错了,在这个地方我们的思想就会卡壳。

其实这话的语言背景是孟子和齐宣王对话。谈到非常精微的时候,孟子说了一段话,大意是人欲和物欲都是君王所爱好的,但是怎么样成全自己的德行又能与人民在这些事情上和平共处,这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因此朱熹在孟子集注这本书里就写了这样一段话故孟子因时君之问,而剖析于几微之际,皆所以遏人欲而存天理。2

大家注意这句“遏人欲以存天理”。

为什么要“遏人欲”呢?

“人欲”我们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私欲,在美、金钱和权力面前,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而不择手段,这是人欲的集中表现;而另一种情况,则是说好勇、好货、好色之心,皆天理之所有,而人情之所不能无者3

“遏人欲”实际上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德行因此“遏人欲、存天理”。

我们对这话的语言背景和这句话的本质要准确的理解,不然我们就会认为朱熹说的“存天理,灭人欲”,是要把人欲灭掉,这就把这句话前后的因果完全对立起来了,而且在儒学的传统当中也说不通,因为儒学讲“八目三纲”,讲“立德、立功、立言”,按这样去理解就都说不通了。

后来子在他的朱子语类当中,把圣贤的千言万语归结成“存天理,灭人欲

“灭人欲”是说人过度的私欲过多的欲望要去掉。而“存天理”,人们生活中饮食男女、衣食住行也是天理,如果人的性命都不能保存,人类岂不是要灭亡吗?

什么是“天理”呢?“天理”就是道德道性,在孟子那里说的就是人的良知良能,不要为过度的欲望而遮蔽、泯灭了天理,不要影响人的道性的发挥只有这样去理解,这句话才是完整的。

清代学者黄宗羲为了批判朱熹,单独把这句话拿出来,完全把前后文对立起来,这种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以致于朱熹的学问在历史上有一段时期被说成是伪道学,然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也批判朱熹的学问

实际上,学会对“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完整理解,也使我们更加明白要完整了解儒学的系统,而不要因为只言片语误解了先哲们的良苦用心。

 


     注:1. 出自《朱子语类》卷第十一,“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2.孟子劝说齐宣王实行王政,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对曰:“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对曰:“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3.出自朱熹《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