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国学】存天理,灭人欲
(2021-05-31 15:02:50)| 分类: dy精简国学 |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有一句话“存天理,灭人欲1”。这句话对我们影响非常深远。理解正确了,对于我们学习儒学有很大的帮助;如果理解错了,在这个地方我们的思想就会卡壳。
其实这句话的语言背景是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谈到非常精微的时候,孟子说了一段话,大意是人欲和物欲都是君王所爱好的,但是怎么样成全自己的德行,又能与人民在这些事情上和平共处,这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因此朱熹在《孟子集注》这本书里就写了这样一段话,“故孟子因时君之问,而剖析于几微之际,皆所以遏人欲而存天理。2”
大家注意这句“遏人欲以存天理”。
为什么要“遏人欲”呢?
“人欲”我们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私欲,在美色、金钱和权力面前,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而不择手段,这是人欲的集中表现;而另一种情况,则是说“好勇、好货、好色之心,皆天理之所有,而人情之所不能无者3。”
“遏人欲”实际上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德行,因此“遏人欲、存天理”。
我们对这句话的语言背景和这句话的本质要准确的理解,不然我们就会认为朱熹说的“存天理,灭人欲”,是要把人欲灭掉,这就把这句话前后的因果完全对立起来了,而且在儒学的传统当中也说不通,因为儒学讲“八目三纲”,讲“立德、立功、立言”,按这样去理解就都说不通了。
后来朱子在他的《朱子语类》当中,把圣贤的千言万语归结成“存天理,灭人欲”。
“灭人欲”是说人过度的私欲、过多的欲望要去掉。而“存天理”,人们生活中饮食男女、衣食住行也是天理,如果连人的性命都不能保存,人类岂不是要灭亡吗?
什么是“天理”呢?“天理”就是道德、道性,在孟子那里说的就是人的良知良能,不要因为过度的欲望而遮蔽、泯灭了天理,不要影响了人的道性的发挥。只有这样去理解,这句话才是完整的。
清代学者黄宗羲为了批判朱熹,单独把这句话拿出来,完全把前后文对立起来,这种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以致于朱熹的学问在历史上有一段时期被说成是伪道学,然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也批判朱熹的学问。
实际上,学会对“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完整的理解,也使我们更加明白要完整地了解儒学的系统,而不要因为只言片语误解了先哲们的良苦用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