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 开幕式是一幅泼墨写意画

标签: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英国丹尼·博伊尔保罗·麦卡特尼 |
分类: 体育 |
http://s6/bmiddle/8237f9d9gc6a8bc9afe25&690
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庄严的仪式感不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基本上就是个充满欢歌笑语和生活乐趣的联欢会,它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段落,每一个演员都旨在向观众传递快乐的情绪。
在结构上,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不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那样严丝合缝,行云流水,它让观众有许多等待,比如演员谢幕、建筑工人窜台、女王降临等等,就像文章的标点,不容置喙地叫你停顿。但它的每一次停顿却能给你惊喜,比如女王居然从直升飞机上纵身跳下,乖乖,八十六的老太太也跟着007飚起戏来。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工笔重彩,那么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则是泼墨写意。我很奇怪导演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这个出生在曼彻斯特土生土长的英国人,奥斯卡小金人得主,竟然这么懂得中国画的精髓。整场节目没有我想像中油画般的那种厚重,更没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那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机会、一定要把祖上遗留的宝贝逐个显摆一番才善罢甘休的压迫感,而是利用奥运会开幕式这支笔,把历史、文化和爱,淋漓疏爽、快速粗阔地泼洒在伦敦碗里。
有意思的是,CCTV5在伦敦奥运会开幕之前播放了一部叫做《张艺谋的2008》的纪录片,回顾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筹划过程。那个漂亮美眉、导演组艺术部主任王宁说得对,为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张艺谋同志把该自己做的工作做了,把不该自己做的工作也做了,可谓煞费苦心、绞尽脑汁、呕心沥血——你怎么高度评价他都不过分。
他们的煞费苦心、绞尽脑汁不过是要得到一个小小的肯定而已。当我看到那些我景仰的艺术家因为要见领导而纠结,因为领导说了句好而兴奋得像个孩子,我几乎泪崩。我不能责怪他们那种“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急切。文武艺也是一种商品,是商品必有交易。在中国,除了因为战国时代诸侯都想要称雄,列国都需要知识分子去服务,所以买主多,文武艺也就水涨船高显得格外金贵之外。自秦以来,天下一统,知识分子在普天之下只有一个服务对象,当买主只有一个的时候,文武艺就不值钱了,知识分子甚至“心忧炭贱愿天寒”。就算你身怀绝技,但生存第一,焉有不急的。
在新闻发布会上,丹尼·博伊尔说他不会模仿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不会给观众“浇冷水”。其实,早在《猜火车》、《海滩》、《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电影里面,我们就已经领略过丹尼·博伊尔的才华了,但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大幕未启之前,我还是心存疑虑。丹尼·博伊尔的智慧在于,他知道开幕式是舞台剧,与电影不同,但他既没有全按舞台剧去折腾,更没有把思维拘泥在电影里,他以莎士比亚“不要怕,这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的名句开场,仿佛让观众在听一场即兴演讲,台词不是事先写好的,而是靠现场速记,下次演出时可能就不一样了——当然,不会有第二次了。
凑巧的是,当晚有选手和刘欢在《中国好声音》上合唱了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所以我一直很期待甲壳虫乐队的出现,我甚至以“廉颇老矣”的阴暗心理,居心叵测、幸灾乐祸地猜想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尚能饭否”。我没有想到保罗·麦卡特尼唱的居然是《Hey Jude》,他招呼大伙起来一起嗨的时候,我却因为那句“不要把全世界扛在你肩上”(Don't carry the world upon your shoulders)而黯然神伤。因为六个小时前,刘欢在演唱《我和你》时的凝重表情,让我一下子回到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已经过去整整四年了,我们仍然不能摆脱它的束缚,我们仍然扛着全世界。
《我和你》无论从调式还是歌词,都是一首向西方献媚的歌,我不喜欢它。而《Hey Jude》仅仅是为了安慰列农(John Winston Lennon)的儿子而写的歌,难道保罗·麦卡特尼就不能为伦敦奥运会写一首歌吗?我不相信。比起保罗·麦卡特尼,我们是多么不自信,也是多么难堪——我们找不一首像《Hey Jude》这样的经典来自我安慰又自我陶醉。
三小时二十分过去了,英国人让全世界傻傻地看着他们撒了一把欢。然后全世界才明白,英国人撒起欢来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因为他们呼吸的是草地、文化、荣誉和爱。他们让全世界向他们献媚,因为全世界都渴望得到草地、文化、荣誉和爱。但丹尼·博伊尔却用中国画泼墨写意的手法,让全世界停留在短暂的缠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