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狗仔队美国保罗·阿巴斯卡科尔·豪瑟罗宾·汤尼 |
分类: 影评 |
http://s16/middle/8237f9d9gc4c772dcf2af&690
保罗·阿巴斯卡尔(Paul Abascal)的《狗仔队》(Paparazzi)是这种效果的实践者。这部带着强烈复仇气氛的电影,为了达到调动观众的情绪,做足了铺垫。电影一上来就让主角、动作明星泊·莱拉米(Cole Hauser饰)处于狗仔队的重重骚扰中,孩子、妻子,直到他本人。当狗仔队驾车追踪他们一家并且造成车祸的时候,保罗·阿巴斯卡尔毫无疑义地在模拟戴安娜车祸现场,事发当时在场的狗仔队员们只顾不停拍照,而未及时展开抢救。甚至有狗仔队员还将艾比(Robin Tunney饰)的上衣拉开,以增强照片画面的可观性,这实在令人发指,足以让有良知的观众的肾上腺猛烈分泌,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速。好不容易送到医院,儿子昏迷不醒,狗仔队仍然死缠烂打,那么,莱拉米展开报复就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意料之中的事了。
从风格上来看,《狗仔队》是一部关于伤害与复仇的电影。作为处女作,保罗·阿巴斯卡尔显然不愿把《狗仔队》简化为以牙还牙的暴力片。他似乎想把电影弄得像部悬疑片,并且不乏精神分析的成份。当莱拉米在悬崖边上伸手救援压在侧翻摩托车下面的狗仔队员时,镜头闪回,它让我们的思维瞬间停顿在“救,还是不救”这个莎士比亚命题上。这个容易被人忽略的情节,其实是整个故事的一个关键转折——如果莱拉米把他厌恶的那个人拉上来了,我相信,这个剧本必然要作大的调整,换言之,这就不会是一部情节狗血淋漓,结尾意淫十足的电影了。
不幸的是,保罗·阿巴斯卡尔把莱拉米设计成一头愤怒的公牛,他三番五次让莱拉米去看心理医生,结果是把所谓的“情绪管理”当成了狗屁,仿佛复仇才是治愈莱拉米的唯一选择。所以保罗·阿巴斯卡尔像玩拚图游戏一样让莱拉米毫无顾忌地把骚扰他的狗仔队一个个收拾掉,并且戏剧性地设计了一个老探长像狗仔队那样反复纠缠着莱拉米,而总是在就要揭穿莱拉米的犯罪事实的时候突然歇菜,让人感觉电影又像是一部侦探片了。我不得不佩服保罗·阿巴斯卡尔这样玩弄观众的情商,他居然能把本来可能死气沉沉的电影拍得千回百转,让一个陈词滥调的故事显得有声有色。
路易斯·布兰代斯(Brandeis Louis)大法官说过,恐惧会滋生压迫,压迫会引发仇恨。《狗仔队》充分利用了人性中软弱而又坚硬的这一点。许多人批评莱拉米的复仇过分血腥,击穿了道德的底线。很显然,保罗·阿巴斯卡尔想说明的是,他的电影的主旨不在是否符合日常认知规范,而在愤怒和挫折感。或者说,你不能责备保罗·阿巴斯卡尔的动机,它不是一部关于道德的电影,它只关系到情感。
路易斯·布兰代斯大法官又说过,社会秩序不能单靠惩处违法来维持。当老探长离开莱拉米家的时候,他露出一个令人回味的笑——无奈的苦笑——已经有太多的谎言和被污染的证据,真相永远都在真相之外,道德却又如此经不起真相的撞击,就像它总是困扰着那些受到困扰的人一样。
By cqheyu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