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启东视野
启东视野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015
  • 关注人气:6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我国都市圈发展的四次浪潮——关于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思考之三

(2022-03-27 14:53:56)
分类: 沈阳经济区

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我国都市圈发展的四次浪潮

——关于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思考之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协作和城市群发展一直循着两条道路演进:一条是以政府促成,行政力量主导;一条是自然生成,城市化启动,市场力量主导。

就前者而言,上世纪80年代,城市群的发展曾出现过一次浪潮,一些协作组织一直延续到现在。如长江沿岸城市市长联席会,涉及长江中下游20多个城市,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南京经济协作区19城市市长协作会,涉及苏、皖、赣三省,曾在80年代、90年代两次编制过区域发展规划;武汉经济协作区地跨湘鄂赣豫430个城市,每两年举办一次协作会议;辽宁中部城市群区域协作也曾于80年代起步,并组建联合体,成立理事会。上述这些协作组织多是80年代组建,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色彩,开始声势较大,而后实质性合作较少,甚至成为了联谊性协调组织。

就后者而言,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沿海城市群的发展先后出现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上世纪70年末80年代初,珠三角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国家批准了深圳、珠海、汕头成立经济特区,珠三角凭借开放的优势和包容港澳的有利条件加快了发展步伐。从80年代,这一地区始终是我国效益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城市群的形成是其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次是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90年代,中央作出了开发浦东的决策,以此为契机,上海和长三角逐渐崛起,成为了整个中国经济开放和发展的第二波,也成为我国城市群发展的第二个阶段。随着长三角的对外开放和整合发展,两省一市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珠三角还是长三角的城市群,在形成和发展初期,都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协调机构,市场力量是其主导力量。

进入新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依靠市场力量整合城市群、都市圈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出现,而且成为主流。在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大力度发展更多的布局合理的城市群,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也是深化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珠三角城市群在扩展升级,一个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圈甚至“大珠”“泛珠”逐渐形成。长三角城市群也进行新一轮的合纵连横,建设以上海为轴心,通过高速公路整合,直径为两个小时路程的大长三角城市圈。除此而外,全国形成多个以“都市圈”“城市群”“城市经济圈”“经济区”命名的经济协作区域。这次浪潮规模大,来势猛,范围广。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国各地顺应协调发展的要求,高度重视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20192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公布。国内形成新对一轮城市群、都市圈建设的高潮。这一轮高潮,在概念上越来越规范,“城市群”“都市圈”“城市经济圈”“经济区”叫法上基本都统一为“都市圈”“城市群”;建设的主题越来越明确,建设的内涵越来越精准,建设的要求越来越明晰,正像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所提出的,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为方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以推动统一市场建设、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为重点,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这其中,辽宁省所提出的“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并于2022年初出台《辽宁省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辽宁进入区域协调发展的第四次高潮。

需要指出的是,都市圈、城市群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必然对城市群的发展提出要求。目前一些省份开始把城市化和城镇体系规划提升为构建“城市群”“都市圈”思路,制定和实施都市圈发展规划。从全国情况分析,笔者认为城市群、都市圈发展呈现一些共同特点:经济高速发展对都市圈构建提供支撑,城市化的快速演进为都市圈发展提供促动;各地对区域合作高度重视,领导层面就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已经取得共识;注重城市经济圈发展的本质要求,把一体化作为区域协作的重点;重视区域合作规划的作用,把规划当作都市圈发展的“牛鼻子”工程;民间力量广为参与,营造城市经济圈建设的社会舆论氛围;建立健全协调机构,基本形成区域内城市间的协调沟通机制;城市经济圈发展布局动态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在分化重组中呈现东西互动与南北呼应的趋势。

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是由原辽宁中部城市群演变而来。和全国一样,城市群发展也是循着两条道路演进:一条是以政府促成,行政力量主导;一条是城市化启动,市场力量主导。

在这里,我们要补充说明一些辽宁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与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主要情况。早在上世纪80年代,辽宁就开始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区域协作,并组建“辽宁中部城市群联合体”。这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按照行政力量主导形成的区域协作机制。

而进入新世纪,辽宁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化水平不断发育,打破行政壁垒、冲破行政分割,运用市场机制实现有效市场整合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伴随着中央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2004年开始在辽宁省委主要领导指导下,辽宁提出要以沈阳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形成在东北地区有较强影响力、在全国有特色的重要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并且形成东北亚合作的关键区域,以支撑辽宁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区域。辽宁中部城市群七市(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市长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以沈阳为中心辐射半径百公里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建设全面启动。2008年,辽宁中部城市群正式更名为“沈阳经济区”,并将阜新纳入其中。20104月,沈阳经济区成为第八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主题是新型工业化。

2020年,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沈阳、大连“双核”为牵引的“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以沈阳为核心,以鞍山、抚顺、本溪、阜新、辽阳、铁岭、沈抚示范区等为支撑的沈阳现代化都市圈(20213月在《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四十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阜新市加入)。

20221月辽宁省政府出台《辽宁省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月,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书记市长联席会议暨专项推进组会议在沈阳举行,会议审议通过《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合作发展联席会议章程》《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2022年工作要点》,并现场签署五项合作框架协议。

20年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着力培育连接、聚合、扩散能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坚持规划先行,以推动统一市场建设、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科技创新协同联动为重点,建立有效协调机制,创新合作模式,逐渐形成了轨道交通圈、产业协作圈、就业通勤圈、统一市场圈和品质生活圈,一体化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2020年,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经济总量占全省47.4%,财政收入占全省45.9%,面积占全省47.1%,常住人口占全省50%。沈阳、鞍山、抚顺、本溪、阜新、辽阳、铁岭7市及沈抚示范区将协同发力,加快建设有机融合、富有活力、开放创新、宜居幸福的现代化都市圈,在东北振兴中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一体化发展,引领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