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危机的第二次对话(六):重压下的日本经济:“80多岁的老人跌了一跤”
(2011-10-04 22:30:44)
标签:
财经 |
关于金融危机的第二次对话(六):
重压下的日本经济:“80多岁的老人跌了一跤”
梁启东:日本从80年代末开始,经济增长可以说是像个老人一样,一直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地前进。这次金融危机给本已增长缓慢的日本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日本经济2008年第四季度下降了12%。日本经济在连续保持13年经常项目盈余后出现逆差。日本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1728亿日元的赤字,为13年来首次逆差。
当然我们要看到,这次危机日本受到的影响和欧美国家是不一样的。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日本金融机构没有遭受太大的直接损失。其原因,根据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 李扬教授的研究,一方面是因为长期的经济衰退导致日本金融业未能及时跟上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日本金融机构仍处在挤泡沫的最后阶段,尚未来得及参与全球资本的狂欢,从而侥幸躲过了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在另一方面,过去十几年中经历了泡沫经济崩溃和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政府加强了金融监管,实行了早期调整和强化金融机构的检查制度等措施,使得日本的金融监管体系从全球角度来看相对比较健全。
权元七:我们看金融危机对日本金融体系的直接影响。2008年10月10日日本未上市的中型寿险企业大和生命保险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这是受本轮金融风暴波及而倒闭的第一家日本金融机构。从总体上来看,美国次贷危机对日本金融机构的直接冲击比较小。日本从之前十余年的惨痛经历中获得了对泡沫经济及其后果的深刻认识。由此而形成的较为保守、谨慎的经营理念,使得日本的金融机构对高负债、高杠杆的运作模式以及高收益、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持有一种警惕态度。从目前的统计资料看,除了所持美元国债缩水,日本金融机构购买的次贷资产在发达国家金融机构中是最少的。根据2008年1月的统计,日本共持有140亿美元的美国次贷,其中商业银行占63亿美元。根据IMF的统计(2008年10月7日),全球金融系统的损失约为1兆4050亿美元(如按1美元=90日元换算的话,约合126兆日元)。而截至2008年9月末,日本4家大型金融机构的总损失额约为1.39兆日元,仅占全球金融系统总损失额的约1.1%。
梁启东:尽管日本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与欧美相比较为轻微,但间接影响比较严重。金融危机虽未对日本金融机构造成大的冲击,但导致了日本实体经济的恶化。所以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其表现主要有两方面——股市和汇市低迷、出口疲软。出口的大幅下滑、日本股市和汇率的剧烈变动,这一切都间接影响到了日本的金融部门。2008年底的报表显示,坏账的增加和持有股票的市直损失导致日本的银行利润大幅下降甚至于亏损。另外,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和地方经济的恶化也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收益。
在股市方面,次贷危机爆发后日本东京股市持续下挫,2008年10月24日日经225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更是狂泻811.90点,以7469.08点报收,创5年半以来最低收盘点位。美国经济下滑导致需求疲软,对日本企业及整体经济产生巨大影响,而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随之剧烈震荡。金融危机导致日本股市资金外流,股价暴跌。股价下跌的影响已超出虚拟经济范畴。
在汇率方面,在经历金融危机之后,日元一路走强,美元兑日元不仅跌破了100日元的长期心理关卡,更一度达到87日元的低点。日本财务省公布的2008年底对外资产负债表显示,日本对外净资产为2255080亿日元,较上年减少了9.9%,近3年来首次减少。缩水主要是因为日元汇率大幅走高。
权元七:由于日本的银行一般都大量持有融资企业的股份,并将其作为自有资本的一部分,因此股价下跌意味着自有资本的减少,很多银行便收回贷款而且拒绝新的贷款,其结果是,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从银行贷不到款,资金周转困难。此外,欧美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导致日本对欧美的出口疲软,日本实体经济受到打击。日本财务省公布的2008年度贸易统计初步数据显示,出口总额减去进口总额的贸易收支出现7253亿日元赤字,这是日本自1980年以来时隔28年首度出现年度贸易赤字。2007年度,日本贸易盈余10万亿日元,但自2008年秋金融危机开始并波及实体经济后,日本出口贸易受到重创。2008年日本贸易出口额为71.1435万亿日元,较上年减少16.4%,为1980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其中对美国出口锐减27.2%,为12.876万亿日元。对中国出口也由上年度的增长15.3%转为减少9.8%。该年度日本贸易进口总额为71.8688万亿日元,同比下降4.1%。近年来日本内需很弱,经济增长主要靠出口支撑,估计在出口恢复前日本经济不会大的好转。此次经济衰退也暴露出日本出口主导型经济增长的局限,给今后日本经济的成长战略调整提出了新的挑战。
梁启东:实际上金融危机对日本实体经济的打击是相当严重的。作为日本支柱产业的汽车行业受到了沉重打击。2008财政年度(当年4月至翌年3月),日本国内销售新车(不含微型车、卡车等)289万辆,同比减少15.6%,连续6年出现下滑。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丰田公司2008财政年度出现1950年以来的首次亏损,不得不为此调低2009年度的生产计划。丰田将2008财年全球销量预期从906万辆下调至732万辆,并在1月到3月期间共设置14天为工厂停工日。日产、本田等汽车厂家的业绩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本田在北美和日本的产量将比预期减少10%以上。2008年12月初公司约有4500名临时工,今年4月底前将全部解雇。管理人员在2月至5月的工资将被削减5%。马自达公司也解雇2100名非正式员工。三菱汽车社长益子修表示“经济恶化远远超出预测”。2008年秋季在职的约3300名非正式员工在今年3月底全部被解雇,公司考虑把管理人员的工资从3月起将削减10%。各公司将被迫大幅减产和控制人工成本,可能会导致就业环境和经济局势进一步恶化。
权元七:金融危机还使得日本地价大幅缩水。截至2009年 1月1日,日本全国150处主要商业和住宅用地有148处的地价较3个月前出现下跌,仅有两处持平。其中,跌幅超过3%的有115处,占总数的77%,大大超过前一次的33%。不仅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等主要经济圈的地价下跌,其势头已经蔓延到地方城市。
梁启东:目前日本企业收益普遍下降。美国次贷危机后,石油、原材料等国际价格的快速上升,使日本企业的经营收益减少,设备投资水平下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消费减弱,加上美国以及新兴工业国家的市场萎缩给出口行业造成的影响,支撑经济良性循环的“生产—收入—支出”框架出现障碍。2002年以来,日本经济依赖海外旺盛的进口需求,实现了年均2.2%的增长率。6年多来,凭借核心技术优势和提高海外增产创收能力,企业收益增长了2.3倍,成为牵引经济的主要力量。然而,自2007年夏天以来,受日元升值影响,丰田、索尼、本田等日本主力出口企业收益大幅减少。根据野村证券金融经济研究所的测算,日元兑美元汇率每升值一日元,日本企业平均经常收益将下降0.5%。由于受美国经济衰退和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日本企业收益水平下降约6%。特别是原油价格上涨条件下的经营恶化,使得中小企业倒闭明显增加。经营成本上升和中小企业破产增加,导致了设备投资水平下降,这是造成社会总需求萎缩的重要原因。
权元七:还有一个趋势不容忽视,即需求萎缩。受进口原油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日本核心CPI指数(去除生鲜食品)10年来首次出现上升。此次物价上涨的原因在于成本转嫁带来的商品价格上升,被称为“恶性物价上涨”。首先,受汽油、电力价格上升影响,家庭消费趋于紧缩,三越、西友等许多百货店大范围关闭分店的现象,集中反映了大众消费行为中“节俭意识”的增强。其次,整体物价水平的上升并没有带来劳动者收入增加。2008年8月以来,随着总需求的减少,日本GDP偏差由正转负,经济衰退迹象逐步显现。第三,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汽车、家电、造船等行业由于价格转嫁不利导致企业收益下降,进而诱发生产、投资和就业的过剩。日央行行长白川方明指出,日本不太可能陷入螺旋式通货紧缩,但他警告说,随着全球经济遭受严重衰退后的余震影响,价格下行压力可能持续。另外,当前经济动荡较大,因此物价下行压力还需一段时间才能消退。
梁启东:我也注意到,日本企业家信心普遍不足。《日本经济新闻》于2009年3月份面向日本主要企业进行了“企业领导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5.6%的被调查者认为日本经济形势正在恶化。同时进行的“地方企业500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5%认为就业形势严峻。这些数据反映出企业经营者对日本经济前景的担忧和不安。
权元七:最新的财报显示,很多日本企业在这场战后最为严重的危机中出现亏损,这使得日本6月现金收入降幅创历史最高纪录,这也预示着日本的消费对经济复苏的贡献十分有限,外向型经济在全球需求不济的情况下,日本经济复苏的道路显得更为艰难;尽管日本出口和工业产值近期正在增加,但商业投资还在大幅下降,金融环境也依然普遍紧张,同时消费者因目前就业形势的恶化而继续控制消费开支,这使得消费支出整体上依然疲弱,而这也无疑也将阻碍经济的复苏。另外,尽管日本政府推出了减免税政策,但因收入和就业形势的恶化仍抑制国内消费支出,日本7月零售销售连续第11个月下降,另外日本房屋市场继续萎缩,7月新屋开工和营建许可都出现连续的大幅回落。
梁启东:国内学者郭德玉、贾保华最近在《国际问题研究》2009年第4期指出,日本经济自身存在许多结构性矛盾,严重依赖出口,特别是对美国市场的出口,2002年开始的本轮经济复苏也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加之日元升值、内需低迷等原因,在“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下,导致日本经济陷入衰退,进入二战后最困难时期。
由于日本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日益严峻,特别是受2008年第四季度GDP大幅走低的影响,日本经济研究中心、日本综合研究所、三菱东京UFJ银行、三菱综合研究所、野村证券金融经济研究所等13家权威经济研究机构,纷纷下调对日本经济的增长预期。预测提出,2009年日本经济将呈现负增长,而且减速幅度加大。2009年日本实际GDP增长率的平均预测值为-4.1%,日本综合研究所的预测最为悲观,甚至达到-6%。2010年有望复苏,但增幅低于美国,2010年日本经济有望复苏,但是复苏的步伐缓慢。大部分预测认为只能增长1%,难以恢复到1.5%左右的正常水平。预测同时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地美国反而有望比日本快速复苏。这说明日本经济依然依赖——美国经济复苏→日本出口扩大→日本经济增长→日本企业投资增加——这样一种外需主导型的发展模式。
权元七:日本国内普遍担心日本将重陷通缩态势。2008年夏季之前由于资源价格暴涨导致物价攀升,随着原油价格的下跌以及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下滑,物价开始快速走低。2008年CPI增幅为0.2%,大大低于2007年的同期水平。预测2009年的物价涨幅将大大低于2008年12月份的数值,平均为-1.2%。没有一家机构预测物价会上升。
梁启东:预测显示,失业率攀升随着非正式员工数量的减少,日本失业率将会攀升。预计2009年的失业率为5.3%,高于2008年的4.4%,将会逼近2002年5.4%的历史最高水平,而2010年更会高达5.7%。由于日本企业不能随意解雇正式员工,因此企业会希望员工主动提前退休或者减少新员工招聘,这将严重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很多机构认为,即使日本经济开始复苏,就业形势的好转也需要较长时间。总之,日本经济衰退长期化趋势明显。
权元七:为应对金融危机,应对经济下滑,日本政府提出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分三阶段提出了总额为75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财政支出12万亿日元,金融措施63万亿日元。扣除重复性计算,三次的金额分别为11.5万亿日元、27万亿日元、37万亿日元。第一次为2008年8月29日通过的“实现安心生活的紧急综合对策”。确立了三个目标:消除国民对未来的不安,推进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设,构建新型价格体系、提升增长水平。随着经济局势进一步恶化,日本政府于2008年10月30日提出了追加方案,重点是“生活对策”:(1)为国民创造安心、稳定的生活环境,稳定就业,向全体国民发放总额为2万亿日元的定额补贴。(2)稳定金融和经济形势。为中小企业增加总数为21万亿日元的紧急信贷担保和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额度,追加政府对银行的注资额等。(3)投入2万亿日元推动地方发展,振兴地方经济,增加对住宅、防灾等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对地方政府和地方公共团体的扶持力度。为近一步扩大经济刺激效果,2008年12月19日日本政府又提出了第三次经济刺激方案,于2009年3月27日随年度预算获得通过,其中的10万亿日元为财政性支出,其余部分为金融措施,称为“生活防卫紧急对策”。财政支出的主要内容有:促进就业,为新增就业增加地方拨款,设立1万亿日元的“经济应急款”,进行税制改革,强化生活对策。金融方面的举措为:扩大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注资额,强化银行等持股机构的功能,启动政策性金融的“应急业务”,振兴房地产市场等。2009年4月10日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又宣布了总额为15万亿日元的刺激方案,从而基本完成了经济刺激的总体框架。此次追加方案的财源为政府财政,主要内容仍在扩大就业、支持中小企业、环保、医疗、生育补贴、减税等方面。追加计划的推出,显示了日本政府克服经济危机的决心,也说明实现预定目标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