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金融危机的第二次对话(五):受到重挫的欧洲经济:冰岛是一面镜子

(2011-10-04 22:27:03)
标签:

财经

关于金融危机的第二次对话(五):  

受到重挫的欧洲经济:冰岛是一面镜子

权元七: 2008915日,雷曼兄弟公司宣告破产,拉开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序幕。从去年9月份开始,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包括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经济一度呈现“自由落体式”下滑,几乎所有国家都遭受到了这场金融危机或大或小的冲击。投资者信心尽失,金融市场动荡不已,世界金融体系一度处在系统性崩溃边缘。

“地球村”中没有“孤岛”。欧洲国家和美国是捆绑在一起的。这回,美国打了喷嚏,欧洲真的跟着感冒了。20089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包括富通银行在内的欧洲3家大型金融机构“扎堆”告急。距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不到两周,一场发端于美国的金融风暴正式登陆大西洋彼岸的欧洲。一度心存侥幸的欧洲国家一时间乱作一团。

梁启东:这场危机改变了不少国家的命运,一些国家几乎是一夜之间,从“天堂”坠入“地狱”。不论是英国、冰岛,还是法国、爱尔兰,抑或是波罗的海三国、东欧国家,都在这场危机中遭受到了最沉重的打击。过度的金融泡沫或房地产泡沫,曾让这些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无限风光,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表面之下,却累积着可怕的风险。20081015日,欧洲商会经济部门负责人马克·斯托克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虽然金融危机在欧洲有可能得到遏制,但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杀伤力还没有充分表现出来,如后的经济形势会更加糟糕。

权元七:危机使冰岛一个国家“破产”,曾经是危机之初的大新闻。冰岛,这块游离于北欧大陆与格陵兰岛之间的陆地,是名副其实的冰火之国1/8的土地上覆盖着冰川,同时又是世界上温泉最多的国家。冰岛一度被评为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家。人口仅为32万,2005年,冰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4975美元,位居世界第三,排在美国和英国之前。2007年又被联合国选为全球最适宜居住的国家。除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之外,原来冰岛还是世界上第二长寿的国家,2005年人均寿命达到了81.15岁。冰岛的福利是十分完善的,连大学也都免交学费。高待遇、高福利,贫富差异不大,犯罪率几乎为零。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冰岛成功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由单一传统渔业经济转变为多元化经济。冰岛人明白靠捕鱼维生是没有可能令国家富有的,所以他们便大力发展金融业。以高利率与低管制的开放金融环境,吸引海外资金。冰岛传统的捕鱼业在198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16%,到了2006年,捕鱼业的GDP份额则减至6%,相反财务及房地产则从1980年的17%升至26%,但冰岛金融业的发展只有短短十年的历史,可见冰岛金融业发展的速度是何等惊人。2000年,在政府推动下,银行业掀起了一轮快速私有化运动。20012007年,银行业资产在6年里增长了数十倍,冰岛的银行向海外发放了大量的贷款。截至2008630日,冰岛三大银行KaupthingLandsbankiGlitnir的资产规模总计达到14.4万亿克朗(约合1280亿美元)。与之相比,2007冰岛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3万亿克朗(约合193.7亿美元)。银行业已经到达了一个富可敌国的地步。这就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一旦出现问题,政府根本救也没法救,只好马上宣布面临破产

梁启东:冰岛的银行效法其他国际投资银行,在国际资金市场大量借入低利短债,投资高获利长期资产,次级按揭资产便是其中一种。之前几年的全球经济好景,导致冰岛的银行过分借贷,财务杠杆因此达到了惊人的幅度。外债是GDP9倍,也即债务为GDP900%,远远超过美国。外债总额高达1000亿欧元,相反冰岛央行的流动资产却只有40亿欧元。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全球银行业借贷利率上升、资本流动性骤减,冰岛首当其冲,银行业顿时陷入困境。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繁荣成长的冰岛银行业,成为了造成现在的经济损失达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9倍之多的罪魁祸首。冰岛政府接收三大银行,扛下巨额债务,不得不向俄罗斯申请救援40亿欧元渡难关

权元七:最幸福国家,到濒临破产,从全球人均收入最高国之一人均负债20万美元冰岛不仅向世人展示了金融风暴的巨大破坏力,也暴露了它的极端脆弱性,暴露了它的发展模式的巨大问题。按照英国媒体的说法,冰岛人如今正在为该国银行业的疯狂扩张付出代价。确实,冰岛要走过此次危机必将以透支国家信用与几代冰岛人的幸福指数为代价。

梁启东:分析了冰岛,我们再看欧洲的几个典型案例。我们先看一下波罗的海三国。这三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依靠大量外国投资和巨量信贷扩张,这样就容易产生金融泡沫,造成金融危机。在这场危机之前,包括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在内的波罗的海三国曾经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成功转型的典范。2001年到2008年间,三国经济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约7%10%,三国的人均GDP在过去20年间翻了两番,民众都比较富裕。如此快速的经济增长,为三国赢得了东欧“明星”以及“波罗的海三虎”的美誉。实际上,波罗的海三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大量外国投资和巨量信贷扩张;而且,这些国家的金融产业都操控在外资银行手中,尤其是西欧的大银行手中。在巨额资金的刺激下,波罗的海三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越吹越大。一年前,这些泡沫终于宣告破裂。波罗的海三虎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威风,一度被列入“非常有可能面临破产的危险15国”中。所有三国,出口都大幅萎缩,失业率飙升,政府预算迅速变为赤字。其中,以拉脱维亚处境最为艰难,该国在200812月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4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但却不足以稳定其摇摇欲坠的金融系统。金融危机打破了波罗的海三国加快崛起的企图,经济复苏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权元七:爱尔兰是另一个典型。爱尔兰在危机之前被称作是“经济尖子生”。从1996年开始,连续10多年保持7%的高增长率,被称作“凯尔特之虎”。曾经一度,爱尔兰的房地产商日子非常舒适。在过去10年中,爱尔兰房地产商推动了经济增长。如今,爱尔兰大约40%的房屋都是在过去10年中建造的,而这一波的房地产狂潮,也造就了不少百万富翁。然而,一场金融危机让这种繁华景象变成了过眼烟云。爱尔兰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了,爱尔兰经济的泡沫随之破灭,一起破灭的还有爱尔兰多年来保持的经济奇迹和增长永不停止的光鲜形象。据预测,到2009年年底,爱尔兰的失业率将高达13%IMF则预测,爱尔兰的经济总量在未来两年内将萎缩13.5%,远超其他任何发达经济体。而要重整金融秩序,稳定国家民心,绝非易事。危机之后的爱尔兰“出现了一种精神失常”,人们认为“领导集团已经失败”。金融危机使大量房地产泡沫破灭,使爱尔兰这种依靠房地产推动经济增长的增长模式破产。

梁启东:冰岛国家财政面临破产,匈牙利、爱尔兰、卢森堡、西班牙、土耳其和英国经济(战后最大的经济衰退)受到的影响也相当严重。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曾有报道认为,金融危机袭来时,欧洲银行要比美国金融机构脆弱得多。文章指出,美国银行每放贷96美分需有1美元存款为基础,而不少欧洲银行每放贷1.4欧元往往只有1欧元存款支持,其余差额由金融市场借贷补齐。正因如此,当信贷市场随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而收紧时,不少欧洲银行资金严重不足。

权元七:目前东欧国家正面临债务风波。2009年,东欧面临4000亿美元的贷款还款压力,占该地区GDP1/3。目前东欧面临银行亏损、外资抽逃、货币贬值、出口锐减,赤字走高,一旦东欧违约,债务就会传导到西欧。欧洲取消了对东欧1900亿欧元的“一次性救市资金”援助,使东欧经济形势火上加油。

梁启东:总体上说,欧洲国家,特别是一些小国,他们的经济增长模式存在重大偏差,需要加以纠正。但是,只有发生危机,只有泡沫破灭后带来的极端痛苦,才能真正促使这些国家反思自己。对这些国家来说,如果能够从这种最沉重的打击中进行最彻底的反思,吸取最深刻的教训,当是最主要的选择。

权元七:这里需要对欧洲的金融监管机制进行反思。欧洲的金融体系是隔裂的,虽有统一的货币和统一的央行,但金融监管却仍分属各国。假如A国的银行到B国设了一个分行,A国不会对这个分行进行监管,因为其在B国;而B国也不想对其监管,因为它属于A国,结果就出现“无人监管”的现象。同时,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银行必须为其风险资产提供8%的自备金。但现在一些银行又开始将抵押债权捆绑在一起,请信用评级机构评级后向投资者推销。银行通过上述方式可以转移风险资产,降低自备金。此外,对冲基金、银行等金融投资机构匿名交易有价证券的“暗箱操作”又在抬头。而上述行为恰恰是引发本次金融危机的“病毒”。关于避税天堂,迄今真正取得了一些成果的是对避税天堂的打击。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瑞士、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等传统强调“银行机密”的国家,在打击偷漏税的跨国犯罪时,表现出了更多的合作意愿。打击避税天堂的实质是加强对资金流的监督,防止金融投资者的“暗箱操作”。这确实是个好的势头。

梁启东:从最初的各自为战到后来的携手应对,面对金融危机这一“洪水猛兽”,一场跌宕起伏的联合“保卫战”在欧洲上演。时隔近一年,洪水尚未退尽,猛兽余威犹存,欧洲金融形势虽呈现企稳迹象,但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得益于欧洲国家大规模的金融救市努力,欧洲金融业的艰难时期已告一段落,目前金融市场已趋于稳定。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97日说,有迹象显示,世界经济正在走出过去60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衰退。

权元七:但是,公众对欧洲各国政府的努力还不买账。法国公共电台报道,在“雷曼冲击波”一周年之际于法国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91%的受访者认为国际金融格局与金融危机爆发时相比并未发生改变,同样的危机可能重演。64%的受访者认为有关方面并未采取有效措施克服经济危机,65%认为避税港尚未被置于政府的监管之下。70%的受访者认为银行高管与证券业的薪资过高,反映出民众对金融机构在接受政府注资的同时支付高额薪酬的强烈不满。

梁启东:从欧洲国家实际经济运行效果看,欧盟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欧元区4-6月份本地生产总值较第一季度下降0.1%,较上年同期下降4.6%。第二季度欧元区经济降幅小于预期。这一消息为欧元区经济将较预期更早摆脱衰退增添了希望。同时,德法两国GDP均实现了0.3%的环比增幅。但欧洲央行和法国政府对此保持谨慎态度。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表示,预计欧元区经济要到2010年才能实现季度环比增长。作为欧元区第一大经济体的德国,其第二季度GDP虽然环比增长0.3%,但同比仍下降5.9%。德国央行行长韦伯近日指出,当前的经济复苏可能不是可持续性的,他预计德国经济要到2013年才能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而法国政府官员则称,尽管第二季度数据好于预期,但政府现阶段将维持2009年全年GDP萎缩3%的预期。欧元区4-6月经济指数并不理想,工业低迷、消费疲软、出口贸易时好时坏等负面情况极大影响了欧元区经济走向真正复苏。

权元七:欧元区与美国这两个经济体处境不同、政策环境不同,所以实现复苏路径和时间都可能不同。美国经济已度过最糟糕的时候,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汽车和住房等消费信贷市场、物价等数据的逐渐企稳,表明美国经济已经开始有一定程度的反弹,即使所需时间很漫长。跟美国相比,欧元区缺少复苏的支点。首先,它刺激政策着力点不足。美国各个行业指标又一定的好转,根本原因是政府强有力的经济刺激计划在起作用。而欧元区经济决策特点是“有统一的财政部,却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这种财政决策体制使欧元区央行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着力点不足,难以及时有效协调16个成员国的经济政策和行动。即使德法两国提早走出衰退,却难有效带动庞大欧元区走向复苏。其次,欧元区货币环境制约欧洲经济增长。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区决策层为免受美国信贷危机的冲击,在信贷政策上逐渐放弃宽松的政策,欧元区宽松货币政策效果不理想,货币和信贷环境仍然偏紧。所以,欧元区及德法两国尽管第二季度经济景气指标强于预期,正逐渐扭转经济连续萎靡的颓势,但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拉动疲软以及全球经济形势的不可预测性,使欧元区经济复苏前景不乐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