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议“弯道超车”

(2023-12-05 08:36:15)
                                          谈谈“弯道超车”

       当今社会,变局比较多,危机也比较多。为了鼓舞士气,领导、专家、学者经常鼓励大家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争取实现“弯道超车”。
       经检索获悉,“弯道超车”,最初是由李彦宏在2009年9月14日,"中美经贸论  坛"上提出来的。李彦宏认为:经济危机其实就如同F1赛场上的一个弯道,世界各国企业就如同在赛场上飞驰的一辆辆赛车,在遇到弯道时稍有不当就可能滑出跑道而退出比赛,因此大家都会习惯性地踩刹车。但风险总是和机遇相生相伴,而高水平的赛手总是善于在弯道实现超车,领跑对手。其中的关键就是要看清路况、稳打方向盘、加踩油门。对企业而言,在遇到经济危机弯道时,一般会放慢发展速度,但这也恰好给了优秀 企业通过弯道超车实现超越式发展的机会。企业实现弯道超车最核心的技巧,就是要抛弃幻想、创新求变、专注如一。做好这套组合动作,企业就有可能在危机中摆脱困境,实现超越,领跑对手。
       原来,“弯道超车”是李彦宏打的一个比喻。综观李彦宏的这个比喻,应该说还是比较恰当的。他的核心要义是在经济变局中,面对危机不要丧失信心。根据李彦宏的论述,我认为“弯道超车”的难度是很大的,要求是很高的。
      一、驾驶员必须是“高水平的赛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三条第四项规定,弯道是绝对不允许超车的,因为弯道超车属于危险驾驶,由于“弯道超车”而形成的交通事故非常多非常严重。因此规定:如果驾驶员在弯道上强行超车,就会被认为是违法行为,将被扣3分,并处以2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如果把企业比作一辆车,那么董事长总经理就是企业的驾驶员。在面临“弯道”时,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到底是减速慢行,还是踩油门加速实现“超车”,这要认真考量!因为“弯道超车”不仅要靠信心、胆量与勇气,还要靠驾车智慧、技能。实践中由于“弯道超车”而成功的例子很少,而“翻车”的却不少。奉劝各位“驾驶员”在准备“超车”之前,对自己的驾驶、智慧技能做一个评估。如果车还是原来这辆车,油还是原来的油,驾驶员还是原来的驾驶员,那么面对弯道实现超车的可能性很小,而翻车的可能性却很大。
        二、驾驶员必须要“看清方向、稳打方向盘”。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危机危机,危中有机,危险与机遇并存,这是客观事实,符合辩证法,符合逻辑。但是难在“危中见机”!机遇到底在哪里呢,方向在哪里呢?事后看肯定是比较清晰的,然而在危机中,方向往往是十分模糊的。去询问领导、专家、学者,对不起他只告诉你“危中有机”,却没有告诉你机遇在哪里?即使有的领导、专家、学者告诉你,也往往是胡扯,未必正确。说错了,他反正不负经济责任,也不负法律责任。你听了他就有可能人仰车翻,永世不得翻身。所以面对弯道,各位老总在“猛踩油门”之前,请想想好,看看清。因为,这一脚踩下去,有可能是天堂,也有可能是地狱。
       、驾驶员必须“抛弃幻想、创新求变、专注如一”。这个要求非常高。我的理解是:首先要痛下决心。驾驶员的驾驶技能非常高超,方向已经看清,方向盘已经打稳,那么你就不要再患得患失,犹豫不决了,更不能够半途而废,应该“抛弃幻想”踩足油门往前冲。即使遇到困难、挫折,甚至风险,也不屈服、不放弃,矢志不渝!因为你已经骑在虎背上,千万不能下来,下来肯定被老虎吃了,你只有抓紧不放,拼命驯服它,也许能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其次要创新求变。创新的内容很多,我认为包括换车、换油、换赛道、换驾驶员……原来开的是桑塔纳,换一辆越野吉普车或者宝马什么的,原来用柴油的,换高质量的汽油……总之要重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老技术、老产品、老的班子、老的驾驶员、老的管理办法,老的营销门路,肯定是不能够实现超车的。
        应当说,经济发展上的每一次危机,都是产业重新布局,企业重新洗牌,新机遇不断涌现的关键时期,李彦宏以"弯道超车"比喻危中有机,有振奋精神、鼓舞士气、提振信心的功效。但笔者善于提醒面对“弯道”准备超车的各位“驾驶员”,“弯道超车”这种说法仅仅是一种比喻而已。希望在确认“超车”之前,要认真评估自己的驾驶技能,认真算清成本消耗账、安全风险账、实力功力账等几笔大账。
       笔者也真诚地希望各位鼓励企业家们“超车”的领导、专家、学者,不要只摇唇鼓舌,加油鼓劲,在鼓励的同时,还要多多为其指明方向道路,最好是与之“同车共剂,共赴难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