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琐忆:开学
(2022-07-29 07:54:09)
标签:
情感 |
开
1962年秋季,我7虚岁,母亲送我去报名开学。
清早,母亲打了一只鸡蛋,调匀后摊了一张蛋皮,点缀了好多葱花,让我吃,还一边念叨:吃了以后,会聪明的,考试时会一直而摊(家乡土话,意思是考试时很顺畅)。说话时充满着殷切的期盼,也十分的虔诚。
说实在话,我长到7岁,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还从来没有独享过一只鸡蛋,因此,吃得津津有味。但是只知道吃得津津有味,至于母亲的话没有太在意。
临走时,东半宅的大妈问我母亲:“你们家云官(乳名)到哪所学校?”。我母亲轻声地回答:“到友谊小学”。
大妈很盛气地责问:“为什么不到尔凯小学?”“到友谊小学近些。”我母亲低声回答。大妈以近乎命令的口吻说:“我家亚菊去友谊小学,你们家云官到尔凯小学去,在一起要吵架的”。
母亲的脸色很尴尬,面对大妈的无理要求,没有半点反驳。只是严厉警告我:“不要与亚菊吵架,如果吵架,看我怎么打你!”还向大妈打招呼:“不会吵架的,如果吵架,回来我打他”。这时候我脑子里想:友谊小学又不是你家办的,干嘛我不能去?小孩之间吵架,为什么一定要揍我?但是,口头上表达不出来,心里窝了一肚子的火,脸涨得通红。
母亲注意到我情绪的变化,一面携着我的手向学校走,一面叮嘱:我们家穷,人家看不起我们,你要争气;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要努力学习,要遵守纪律,不要与同学吵架……还有什么“书包翻身”之类的话,当时也听不太懂。总之,絮絮叨叨讲了很多很多,一会儿就来到了学校。
排队报名的小孩很多。轮到我的时候,老师很和蔼地问我:“你叫什么名字?”我红着脸没敢回答。母亲说“还没有起呢,请老师起”。
老师又问:“小名(乳名)叫什么?”“云官”,母亲答。老师说:“怎么这么俗气”。估计老师想:小名如果起得好的话,前面加一个姓就算了。但是,偏偏小名起得不理想,连不起来。
于是老师又问:“他上边有没有哥哥?”“有”,母亲答。老师可能想根据我哥的名字,按照取名的习俗,弟弟的名字与哥哥的名字叫的连顺,例如:哥哥叫朱建新,弟弟就叫朱建中、朱建国之类。
因此老师继续问“他哥哥叫什么?”“倪圣白”,母亲答。老师挠挠头说“怎么这么拗口”。用现在的眼光看,老师虽然态度比较和蔼,但是水平很一般。我大哥的名字应该说起得比较好,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与文明取向:圣洁、清白。
小名不好听,连不上;哥哥的姓名“拗口”,不好连,怎么办呢?老师想了想说:“就叫倪兵吧”。我母亲答应了。于是我就叫“倪兵”。
大概是这个年代对当兵的比较尊重,我的这位老师对“兵”这个字又情有独钟,开学的时候,我们班上有5个同学名字叫“兵”的,他们是:朱兵、黄兵、王兵、宋兵。启东人读音“黄王”不分,容易搞错,后来“王兵”改成了王平。而我的名字由父亲给改成了“倪斌”,可能是父亲希望我长大以后不要像小时候那样粗鲁莽撞,能够文质彬彬吧。
起好名字后,老师对我进行最简单的智力测试,请我数数,这比较简单,要求比较低,1数到20,我轻而易举通过了。
接下来,老师根据学生的身材高矮排座位。毕竟是村小,学校条件非常简陋,一排矮矮的平房,教室里摆放着几张无统一规格的长桌和方桌,板凳是学生自己家里带的。由于我长得比较矮小,被安排在一张方桌上,坐在最前边,背对着讲台。上课时,身体转过去面向讲台听老师讲课,做作业时,身体转过去,靠着课桌做作业。8位同学的书包堆放在课桌的中央。
就这样,我在这所村小里读了4年书,接受了最早的启蒙教育。这是我的母校,那里有我尊敬的老师,那里有我一起玩耍的同学,那里有我童年的梦想……可惜,这所学校早就停办了,校舍也已全部拆除,现在连影子都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