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白居易《暮江吟》赏析

(2018-08-23 08:25:33)
标签:

文化

教育

 吟诵古典诗词,  知晓历史兴衰。

养浩然正气 构筑民族之魂。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注释

1.吟,古代一种诗体。 

2.残阳:落山的太阳光。也指晚霞。

3.瑟瑟:原义为碧色珍宝,此指碧绿色。

4.可怜:可爱。

5.真珠:即珍珠。

6.月似弓:上弦月,其弯如弓。

 

二、译文

黄昏时分,美丽的夕阳洒下一道余辉,柔和地铺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

江水在晚霞的映射下变得金光闪闪,一半呈现出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九月初三的月夜,真是惹人喜爱,

那晶莹剔透的露珠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那挂在天边的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致的弓。

 

三、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谷,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所写。当时的朝廷政治昏暗,党争激烈,诗人尝尽了在朝为官的艰辛,于是自求外任。所以这首诗渗透了他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快乐情绪和获得自由释然后的个性色彩,成了白居易在特定境遇下的心境和审美的艺术载体。蕴含着诗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给后人带来无尽的美之享受。

 

四、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全篇用“可怜”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云:“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丽绝韵绝,令人神往。”勘称色彩奇丽的秋江图

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现江面波光粼粼、色彩瞬息万变的绚烂景象。一个字用得可谓精妙形象,委婉平缓地写出了秋日夕阳之独特,把余晖的柔和美,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描绘得惟妙惟肖。

此时的诗人像一个卓越的摄影师,抓拍到一幅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图片。而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则通过对的视觉形象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用生动的比喻把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句中,又一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图,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正是全诗的构思妙绝之处,把两幅幽静绝美的自然画面,剪辑成一副完整大气的秋色图,既各具佳景,又显妙境。这后两句的描写,也从侧面表现出诗人对美景的热爱,他流连忘返,直至新月升起,凉露下降时分,眼前再次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时,才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把感情推向了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诗人是如此直率自然地表达着内心深处的情思,使这首诗成为古诗词里表达秋日美景的优秀诗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