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西藏察隅做义工----我也成了一名“全科”医生了
(2012-08-25 16:25:21)分类: 旅游与摄影 |
我一个儿科医生,来察隅县的主要任务就是带两个察隅县的儿科医生,曲尼和次央。
自从深圳市援藏巡回医疗队离开察隅县之后,当地的老乡就把我当成深圳来的“专家”,什么病都能看什么病都能治的“神医”了。
我记得我在病房,一位老人从下察隅镇坐车来到县城,按照深圳援藏巡回医疗队当时在下察隅巡诊时的意见,建议他有机会到县城来拍个胸片看看。他咳嗽胸痛半个多个月了,拍个胸片是很普通的一个建议。病人对专家的意见似若圣旨,第二天就赶往县医院拍片子。我看着老人一脸的期待,我无法拒绝,也不可能解释我是一个儿科医生,不能看成人病。只好硬者头皮接下胸片,给他看了病。
这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在察隅县一个多月的时间,除了妇产科我没有涉及,几乎所有的专业我都看过。不仅是我,当地的医生也是如此。有一次,一个一岁多的男孩,将一个小珠子塞进了一侧鼻腔。王院长要我和他一起为这个孩子取鼻腔异物。我当时心里咯噔了一下,但还是答应协助他。因为,假如我们不取,家长就要抱着孩子坐车到千里之外的林芝八一镇去看病了。在这里没有退路可言。在病人眼里你就是医生,医生就要看病,医生就没有看不了的病。就这样我们俩搬了一张椅子,就在医院大门口,让家长抱着孩子,我打着手电筒,王院长用镊子成功地取出了孩子鼻腔的异物。
在察隅县最吃香的是全科医生,这里的每一个医生都有十八般武艺。察隅县医院没有专职麻醉师,是由外科医生出生的王院长和内科医师普琼兼任,每次手术他们都得亲自上阵做麻醉;接生孩子就更不用说了,除了产科医生之外,据我了解很多内外儿科的医生都接生过。有时遇到手术人手不够时,非手术科室的医生上台参加手术也是常事,同事小朱是一个内科医生,在医院人员紧张时,同样上台当助手。内儿科之间就更加难分了。
我幸好当年毕业前就在一家县医院临床实习,刚毕业不久就参加医院下乡巡回医疗队,到大别山老区工作。在农村生产队,背着一个药箱,走村串户,用一根针一把草为老乡看病,练就了一些在没有检验设备条件下很实用的全科看病本事。没有想到今天在察隅县都派上了用场。要不我怎能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斗胆参加抢救成人的雪上一枝蒿中毒呢?
这里不仅需要全科,而且需要真正的临床看病的经验和本事。何谓临床?临床一词来自英语床边的意思,原意为医生在诊治病人时必须要亲临病床边。通过医生在病人床边的眼看、手摸、口问、耳听和思考,收集病史,分析病情,提出诊断和治疗。然后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这就是一个医生培养和成长的必经的过程。有了这个本事,才能在察隅县没有现代设备的条件下,仍然可以看病治病。假如我们的医生一开始就脱离临床,单凭化验、超声和CT来看病,到了察隅县肯定会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因此,察隅县需要有全科知识的专科医生,需要有临床真功夫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