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校合作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2018-01-11 21:41:25)
标签:

教育

家校合作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花园路小学  王爱英

小学要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有序读书、使用工具书、积极发问、捕捉信息、批注、积累和勤于阅读习惯等,每天至少连续阅读20分钟。如何让学生更加热爱阅读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和终身的老师,习惯培养家长要为孩子创设环境熏陶,树立潜移默化榜样作用、主动参与体验、训练目标明确、强化生活实践。要培养学生爱读书情感和会读书能力,形成良性循环,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伙伴,家校互动为学生创造了阅读、谈书的机会家长和学校一起合作,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热爱阅读。家校有效互动,用正能量引导学生,率先垂范,做出表率和示范,担当起引路人的责任,共同为学生幸福成长奠基。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我们花园路小学正在创建书香校园,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这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因为这意味着孩子能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学习、成长。校园里随手可拿的课外书,随处可见的名人名言,伴随着孩子成长。早读时间让同学们自由看书,推荐好书给大家。预习课文时要求同学们多查找课外资料,扩大阅读量。学完课文找有关内容的书籍补充阅读。低年级时由全班同学轮流当图书管理员,现在孩子们自由到图书角拿书看。

   我们非常重视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从一年级开始就让每天孩子读课外书,让孩子成为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去采蜜,采集好词佳句,并且老师每天进行批改,这使孩子从小有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费尽心思激发家长的陪读兴趣

   我常常觉得:我们学校创建书香校园,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其实也在潜意识里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提高家长的阅读素养,培养家长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热情。所以,每次家长会上我们都向家长推荐优秀书籍,

让每一个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每学期开展一次亲子读书征文、读书手抄报评比,并颁发奖状,进行一次班级师生家长共读书朗诵展演。让孩子回顾有关课外阅读的经历、交流阅读经验、展示阅读成果。很多家长的家里书柜都满满的,都放不下了。

 三、让家长感受亲子阅读益处多

同时,结合教材,我们让家长找一些相关的,充满童趣的书藉,和孩子共同阅读,慢慢地学生的知识面会变得开阔起来,思路会变得活跃起来,当碰到问题,会提出许多的为什么,而为了解决这许多的为什么,学生就愿意去看更多的书,就近一步激发了他看书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学生以前不感兴趣的领域,探索的乐趣,拓宽了知识面,以此类推,形成良好的循环。

一起读书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家长和孩子共同经历着书藉带来的喜怒哀乐,同样的心情让家长和孩子贴得更近,彼此间没有隔阂,像朋友那样亲密无间无话不谈,可以零距离感受到孩子心理和思想的变化,以便于及时调整方式方法,更好地为孩子创造学习环境,家庭环境。

陪孩子读书,不仅是一种乐趣,其实有时候也在读家长自己,面对一本好书,家长的心灵有了提升,我们班的一位家长曾动情地说:我曾经在睡前读过《爱的教育》这本书给儿子听,《爱的教育》是由意大利作者艾得蒙多··亚米契斯于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这本书我以前看过,但并不曾有那么深的感受,但当我读给孩子听,和他一起讨论的时候,一起细细品味的时候,不知不觉,我和儿子都眼眶湿润了。我们都被这本书中看似平淡的描写下流动的真、善、美感动了。作品中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读书不仅是一种休闲的乐趣,也是一种灵魂的净化。孩子会受到人类全部美好品德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因为家庭里这种浓浓的读书氛围,孩子变得更爱读书啦!

四、亲子诗歌朗诵,让孩子品味经典

      我们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走进了古诗文的乐园,朗诵中华经典古诗文,品味了亲子共读的乐趣。经过一次次地认真练习准备,家长和学生用自己充沛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诵了经典古诗词,他们的真情演绎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古诗里有画、古诗里有歌、古诗里有乐、古诗里有趣。真挚的表演感染了师生,引起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赛后家长和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诗歌朗诵比赛,唤起了大家对经典诗文的热爱,听着一句句振奋人心、饱含感情的诗句,大家陶醉在古诗文的意境中。这次朗诵比赛,不仅陶冶了同学们的情操,更是创设了亲子共读的氛围,而且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进书香校园起了积极的作用。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让我们学校和家长携起手来,正确地引导孩子在其中去追寻,去探索,去翱翔,去享受吧! 让我们的学生更加热爱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