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词数词的魅力 ——《目送》语言特色赏析
(2013-10-09 23:03:08)
标签:
杂谈 |
——《目送》语言特色赏析
在《目送》、《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这几部写人间温情尤其是亲情的散文集中,龙应台的语言清丽温婉,同时又简单易懂,没有艰涩的词句,亦没有艰深的理论。她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所思所感。《目送》一文,叙写人间的母子、父女深情,在对亲情感性叙写的基础上倾注了作者一种理性的冷静审视与思索,并将其上升为一种人类普遍的体验与关怀。在这里,我主要是从《目送》一篇中所使用的叠词以及数词来分析她的作品语言特色以及由此带来艺术魅力。
一、叠词的频繁使用:
《目送》一开头便讲到第一次送儿子华安上小学的第一天的所见所闻。途中,她挑了“家家户户”的果树进行描写,果子缀满枝丫而使其“沉沉下垂”。“家家户户”是对“穿过好几条街”的照应,同时,也使文中的沉沉下垂是一个趋势,也是一个过程,使事物形象可感、画面具有动感。再者,我认为这里对果子的描述是具有深意的,孩子就要正式进入学校接受教育,这其中定是寄托了母亲深深的期盼,期盼华安的成长之路能够顺遂圆满。“很多很多的孩子”、“小小的手”、“怯怯的眼神”这里对幼儿园的毕业生,也是小学的新新人类的描述,连续用了三个叠词,作者的怜爱之情也随之溢于言表。这些词语的运用,承载着一个长者,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疼爱与期待,还有一种矛盾的心理:希望孩子快快长大,认识世界,又怕孩子过早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同样的,“高高瘦瘦的青年”,也寄托了作者心中对儿子的无限怜爱与无奈。
作者在写到父亲用那辆“廉价的小货车”送女儿大学校教书,又怕女儿脸上无光,而只敢停在学校的层门。同时向女儿道歉之后离去,而身为女儿的作者,只能静静地望着父亲倒车离去,“噗噗”驶出巷口。“噗噗”一词,形象地写出父亲小货车的劣质,同时,作为当时整个女儿目送父亲的安静的画面下唯一的背景声,增强画面感与艺术感染力的同时,也衬托出父亲的朴实与坦率。也许在父亲送她之前,她的心中有所顾忌,那么在送完之后,她心中定是愧疚万分却无可奈何,于是只能任凭父亲在“噗噗”汽车启动声中离去。
二、数词的大量使用
尤其是在《目送》的第七、第八段,寥寥几句,“一”字作为一个量词却出现了七次,这仿佛是作者随心而至,不事雕琢之语。第七段仅有两句话,这么说:“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姑不论“等候”一词的顶针效果,连用三个“一”,“一直”、“一瞥”、“一次”,是多么卑微的渴求,却被远行的儿子所忽略,只留下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这里的“一”,将作者心中的不舍之情、渴求儿子回头之情量化了,极言不舍之情的多,渴求之情的卑微。读者读来,亦是朗朗上口,一目了然,于平凡之中彰显不凡,于淡淡的叙述中展现人间的大爱。诚然,“大爱无声,大味必淡。”
而第八段作者在叙述与儿子一起搭车、儿子单独等车的情景中,明明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细节,却捕捉到最细微的一面,将孤独、苍凉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也要归功于数词词“一”的使用。儿子“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作者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目送儿子离去,“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而后只剩下“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几个“一”的连用,一气呵成,道尽作者心中对无法进入儿子内心世界并进行心灵的交流的挣扎与无奈。空街的存在,不仅烘托了当时苍凉的气氛,更使得情感无限延伸,孤独之情仿似空荡荡的街,没有尽头。“一”写出邮筒孤零零的存在,更是具有与作者“形影相吊”之妙。而我个人认为还有两个隐含的“一”,两个虚幻的“一”,那就是作者那抹单薄的背影,以及那一道不舍却也无能为力的目光。作家在娓娓道来的同时,随着一的使用,不舍、苦涩、惆怅、孤独、无奈之感也渐渐增强,冲击着读者的内心,达到震撼的效果。
另外,第二段中“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极写婴儿之多,用“一百”这个具体的数字,具体形象,使得画面感更强了,读者眼前仿佛能够感受到一百个身在襁褓的婴儿同时啼哭的混乱。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体味到其中滋味。
同时,数量词的使用,使得龙应台的文章更加简洁,通篇浏览,众多的“一”字,在文字上面便极富视觉冲击力,使读者产生深入阅读的欲望。读者在阅读中也减少了不少阅读的障碍,顺流而下,一气呵成,不仅读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也容易。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