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叙写下的生命荒原 ——刘亮程《寒风吹彻》解读
(2013-10-09 23:00:57)
标签:
杂谈 |
分类: 书评 |
《寒风吹彻》是刘亮程“唯一一篇写冬天的文字。”阅读这篇散文,我仿佛顶着寒风,隔着重重纷飞的雪,看“我”冒风雪砍柴薪,看屋外老人蹒跚独行寒风冷雪中,看“我的”姑妈落寞地等待春天,却被冬天留住。他用舒缓的笔调,冷峻的文字,抒写一首漫长的人生之诗。陈剑晖老师曾经在《诗性散文》中说过,“任何称得上优秀的散文家,他的作品无一例外都会贮藏着一种内敛的整体诗性。”在这里,我想就其诗性的叙写来解读这篇散文,感受其诗性的叙写中体现对生命的感悟与人性的关怀。
一、抵达人性的内心深处的诗质语言
《寒风吹彻》中语言不事雕琢,质朴自然。纵观全篇,刘亮程并未用大量的形容词,也没有刻意地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但我们却为他的语言所震撼。
他写寒冷,用“巨大”这个普通的词,表示空间上的、体积上的大,这其实值得玩味的,其中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把寒冷写得立,体了,变得具体可感。“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境······尔后整个人生”冬天慢慢地用寒冷侵蚀人生,从肉体,至灵魂。排比的运用是文章具有韵律感,同时,虚实结合,更具有用“冻硬了”的“话”,来形容老人的冷漠、沉默,移情的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可见老人遭受寒冷入侵已久,已经与冷融为一体。他的语言,总是在不经意间震撼着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对风的描述,只有动作,没有声音,亦没有用到一个比喻。而仅是这几个动作,便令人感受到通篇文章中寒风无处不在,凉飕飕的寒风向我们逼近,凛冽至极,寒透了身与心。一个“盯”字仿佛寒风虎视眈眈地在等待受害者,蓄谋已久,残酷无情。“把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极力描写寒风的严酷、毫不留情。
他朴实的文字背后总是折射出他感性的生命体验与理性的思考,焕发出诗性的光辉。“他用几乎洗尽铅华的文字语言去勾勒这一心灵家园。”牧歌曾如是说。
二、叙述中的诗意
三、对自我与他人的生存观照下体现的生命诗性
“当代对生存思考最用力、最深入、最有影响的恐怕要数刘亮程。”他的文字,有来自乡村、来自生活的敏感的、丰饶深刻的生命体验,有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垂询:孤独、死亡、冷漠、无奈、麻木,人类的生存困境由他倾诉出来,极具穿透力,深入读者内心。这其实颇与史铁生相似。史铁生认为人无论如何要面临着三种困境:“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并且与他人无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就意味着痛苦;第三,人生来就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走向死亡,这就意味着恐惧。”
刘亮程在人生漫长苦寒的严冬中,顶着寒风,默默地体验,默默地听和看,用他独有的悲悯的心观照生命,我在“倾听”落雪的声音,在感受生命中的冬天,以及冬天的寒风所带来的严寒。这严寒,是我冬夜孤身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火时的无助;是年老的路人死于路上的凄凉;是姑妈渴望温暖热闹而又得不到回应的无奈;······这浓浓的、绵延不绝的寒冷带来无尽的悲凉,造就了生命的荒原。因此他在《野地上的麦子》中说:“心是永远的荒地,很少人能一辈子种好它。”《寒风吹彻》确实深深地触碰到人性最柔软脆弱的角落。
四、呼唤人性的回归:莫让寒风侵蚀生命的荒原
他无时无刻不在呼唤温暖,呼唤人性的回归,去忍受苦难、去悲悯、去关爱自己与他人,尽管所有的温暖总是那样的美好与脆弱。
他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上了年纪”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暖茶。而那样的温暖却也是不堪一击。当寒风逼近的时候,他已经“懂得隐藏温暖”,当与寒冷狭路相逢,“温暖”便“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的”“深远处”,“我想很快会暖和起来。”而姑妈,“等待春天的来临。”母亲的温暖给了孩子,“不让孩子一个人受冷”独自忍受人生的冬天。“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常过来和母亲坐坐”,不让母亲像姑妈一样孤独地过冬。文中几次出现的“天热了”,仿佛阳光穿透黑暗,温暖消融坚冰,而我由此看到了人生荒原中也隐含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