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段徐贤明《24*月迹》一人一课

24月迹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统编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中堂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以儿童化的语言描绘了皎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夜色,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童趣。这篇文章语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富于童趣,弥漫着鲜活的、纯真的孩童气息。写孩童寻月,写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
教学目标:
1.认识“袅、嫦”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
2.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3.划出自己喜欢的有趣的词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再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古人经常用“月”来表达思乡情感,同学们能说出这样的诗句吗?
预设: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游子的眼里的月
这首诗是孩子们眼中的月,“白玉盘”、“瑶台镜”多么美好的比喻呀。从中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e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f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导入: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那么,在孩子的眼里,月亮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w)为我们营造的童心世界,一起去寻找美好的月迹。
3.读题,交流对“月迹”的理解。
齐读课题-“月迹”,月迹是什么意思?预设:“月迹”就是指月亮的足迹、印迹。)
4.简介作者
贾平凹 1952生。陕西人。当代著名作家。
代表作品《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
二、检查预习成果。
学习活动一:我会读。
1.出示生字词
预习过了吧,课文读过五遍以上的请举手,不错,既然课文读了那么多遍,那我就来检查你们的预习情况。文中的四个词语你应该能读正确吗?谁来读读第一行的两个词语。
嫉妒 [jí dù]
悄没声儿[qio mo shngr]
(2)第二行是多音字,谁来读读。
悄没声儿[qio mo shngr],是什么意思(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累累[léi léi] (秋天到了,果实丰收了,我们就可以说“果实累累”,也可以说“硕果累累”。)
你预习的很到位,同学们略读课文我们在预习时要关注什么?
出示阅读提示,阅读提示往往告诉我们本课的学习任务,根据略读提示开展预习,这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
三、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月之迹
学习活动二: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难读易错的字词会了,那你知道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儿吗?默读课文,完成作业本第2题
预设:月亮的足迹出现在竹窗帘儿上、穿衣镜上、葡萄叶上、瓷花盆上、锨刃儿上、小河里、眼睛里、天空上
1.读课文,填写
2.交流。
我们跟随贾平凹一起按顺序说说月亮的足迹吧。你发现了吗?老师把月亮的足迹分成三部分,谁知道其中的奥秘?
2.
出现在竹窗帘儿上和穿衣镜上的月影是孩子们在中堂屋里看到,(板书中堂)葡萄叶上、瓷花盆上、锨刃儿上的月影是孩子们在院子里找到的,(板书院中)小河里、眼睛里、天空上的月亮是孩子们在院子外发现的(板书河边)。所以,月亮的足迹可以概括为“中堂-院中-河边”。这既是月亮的足迹,也是孩子们寻月的足迹,同时还是作者写作的线索。
四、品析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解决了阅读提示中的第一个任务,谁来说说阅读提示第二个任务是什么?那就让我们按要求做一做吧。
学习活动三:
轻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有趣的地方在哪里?
(一)自读课文。
(二)交流。
让我们先跟随作者去中堂里看看吧,在中堂里寻到的月亮,哪里让你觉得特别有趣。相机出示: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预设:
1.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月亮升起的过程,让我感受到月亮的调皮、可爱。
在孩子们眼里,中堂里的月亮是怎么进来的?把这些有关的词语找出来,并画上横线。
(“爬”月亮竟然长腿了。一个“爬”字让我们看见月亮一点点升起,越过一个个横格,多么有趣呀。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这句话让我觉得月亮像一个淘气的孩子,顺着竹帘儿往上爬,竟然跑到穿衣镜上去了。这一段的动态描写把月亮慢慢升高的过程写得既活泼又有趣。)
2.作者写出了月亮升起时形状的变化。
除了“溜、爬”写动作的词语,你们还找到了哪些词语也是写月亮怎么进来的?
(“白道儿”,“半圆”,“满盈”。通过写月亮的形状变化也能看出它是怎么进来的。)(课件语段中“溜”、“爬”、“白道儿”、“半圆”、“满盈”这些词语变红)你们看,月亮进来这一处动态的描写,贾平凹先生居然──化作这么多生动、有趣的词语。
3.这么细腻的感受和生动有趣的描写,我们得好好读一读。大家自己试着读一读。谁来分享?
看着月亮从竹窗帘格儿里慢慢升起来,你觉得作者的心情怎样?(高兴),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欣喜读一读。
4.儿化训练,感悟语言特点。
读着,读着,你发现了这段语言的什么特点了?(板书:儿化)你们注意到吗?“竹窗帘儿”“儿”这个字只读半音,要读得轻点,可爱点,这样就能把它的情趣儿读出来,请同学们接着读。作者这么一写,让我们这么一读,顿时这段文字显得那么亲切、可爱。
五、学习第3自然段
学习活动四:
那院子里的月光哪一处也打动了你?出示:
圈一圈:默读第3自然段,你又看到了怎么样的景物?圈出来
说一说:小组合作,轮流说一说有趣之处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预设:
1.作者把月亮的光与灯光进行了对比,让我感受到了月光非常明亮。
2.从这句话中的“玉玉的”“银银的” 写月光亮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这一处是静态描写,感受到月光的柔美、幽静的特点。
3.在写中堂里的月时他用了儿化,在写院子里月光这段话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板书:叠词)叠词就是两个字的重叠。请你们马上把这段话里的叠词找出来。
(玉玉、银银、疏疏、粗粗、累累。课件中叠词下加点)
4.老师把这段话变换了一下形式,现在请你们用刚才找到的叠词将这段话填写完整。(课件出示):
看那,院子里的白光,
(疏疏) 的枝,(疏疏) 的叶,
那(累累)的骨朵儿,
不正像是天上的繁星儿变得?
你们看,现在这一段话,多像一首──诗歌。现在就让我们用诗的语言、诗的感情再把这段话美美地朗读一遍。
过渡:多美的月光啊,写院子里寻月,作者不仅用叠词,还有神奇的想象。你们找找看,在哪?
我们都走进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花骨朵是繁星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
学习活动五:
1.默读课文的片段,找一处月亮的动态描写或静态描写,完成作业本中的“摘记卡”
2.小结:通过分享文中写得有趣的、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句子,我们感受到作者生动的描写、细腻的感受及奇妙的想象。
摘抄文中描写月亮的优美的句子进行积累。
七、小练笔。根据要求仿写句子。(此环节视时间情况而定)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使用叠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老师总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
板书:追求美的过程。他们找到了吗?“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要你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板书:
《月迹》评课
《月迹》是贾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文风华美,真实与虚幻相结合,很有韵味,但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明显有点晦涩难懂,怎样处理这样一篇文章呢?徐老师找一个学生能普遍接受的突破口进行教学一一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讨论:“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吗?”当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进行说明问题时,如:“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月亮是我们要的。”月亮是个好。“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印在天上的印章吗?”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谈各自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世界上美好的事物的发现都源于美好的情感。只要有一颗追求美好的心,不但能拥有美丽的月亮,而且能拥有整个美好的世界。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较好地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发自心底的热爱和向往。
学习任何文章都是读者对文章所含内容和思想方式的认知与同化。因此,学生不仅接受文章内容,其思想方式也会受作者影响。在以抓“突破口”为切入口的教学过程中,文章的整体特征和局部特征必定被凸现出来,在阅读认知中得以强化呈示,吸引阅读者的选择性认知。故而抓“突破口”不仅是最佳教学组织的方式,而且能增强对学生思想感情的感染、知识的习得和思维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