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高段教研组一人一课徐贤明《童年的发现》

(2020-06-24 08:32:40)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  平阳县萧江镇第三小学       

项目名称

主题教研

项目负责人

金小清

活动时间

5.27

活动地点

五年(1)

活动主题

《童年的发现》

主 讲 人

徐贤明

参加对象

高段语文老师

申请学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1.  听课环节:徐贤明老师带来《童年的发现》一课的教学展示;

2.  评课:徐老师简单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白老师对徐老师能引导孩子抓关键词进行主要内容概括的方法给予高度地评价,同时,对《课堂作业本》第二题就想就应对学生们进行一下关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缺少统一指导提出建议。组内其他教师评课、议课,大家纷纷表示徐老师的课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目标把握比较到位。若在教学中环节之间再紧凑些,给孩子的学习活动设计得再有层次些,相信效果会更好!

活动反思

与建议

 

组内成员积极参与本次教研活动,发言积极踊跃,大家收获颇丰。

过程确认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夏海虹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

 童年的发现

                                        徐贤明

教学目标

1.会认“胚、祸、患”等9个生字。

2.通过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3.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讲述自己童年的“发明与发现”。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2.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讲述自己童年的“发明与发现”。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区别形近字并组词。重点强调“胚、娜、窘”的字音。

2.阅读理解

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讨论法,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

3.语言运用

感受作者自嘲式的语言风格,讲述自己童年的“发明与发现”,训练学生讲述的能力。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人们常说童年生活是美好、幸福的,那是因为处于童年时代的孩子活泼好动、富有朝气,他们对事物常带着好奇,充满幻想,并且善于探索。课文中的“我”在童年的时候就有一个小小的发现。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童年的发现)

2.简介作者

3.质疑课文题目。

读了这个题目,大家有哪些疑问?(课文写谁的童年发现?“我”在童年时发现了什么?怎么发现的?)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质疑课文题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胚胎  祸患  天赋  痴迷  嘿嘿  伊始  雅典娜  困窘

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全班齐读。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说一说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板书: 胚胎发育的规律

3.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自学课文。

  课件出示:

  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

  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我”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探究过程?

  结果怎样?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完成作业本第2题。

(2)交流。

4.我的发现是什么?默读第1自然段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学习活动一:

胚胎发育的规律具体是什么内容?浏览全文,找出有关的句子划一划。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学习活动二:

“我”是怎样发现的?仔细阅读3-13自然段,找有关句子读一读。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

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们也就会在梦中飞腾。

(“我”发现自己和其他同学都具有“梦中飞行”的天赋,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

(“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

和老师的一次谈话,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老师的讲解更激发了“我”的想象力,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然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

(“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

学习活动三: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4-19自然段,思考“我”的发现是如何被证实的?结果怎么样?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有的科学家认为,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教师小结:一个九岁的孩子竟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真是不可思议!作者童年时之所以会有这个发现,与他敢于提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是分不开的。

【设计意图】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和全班交流,汇报、反馈自学成果。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理解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板块三  读悟结合,体会人物特点

学习活动四:

默读课文,思考: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划出相关句子并作上批注。

 

1.默读课文,思考:从“我”的童年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句子旁边做好批注。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自由讨论)

3.集体反馈自学情况。

(1)体会“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指名学生读出画线的句子。

课件出示: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树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

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惊喜、新奇……)

从这段话中可以体会出“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指名学生读出画线的句子。

课件出示: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这段话中,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的心情怎样?(格外高兴、得意……)

从这段话中可以体会出“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我”是一个敢于大胆想象的孩子。)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2)体会“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指名学生读出画线的句子。(课件出示这些句子)

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圈出来。

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一个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作者的好奇、迫切,打破砂锅问到底。)

从这段话中可以体会出“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想象当时的情景,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3)体会“我”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

指名学生读出画线的句子。(课件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

课件出示:

高年级,离我们是那样遥远,而飞行却仍在继续。和老师的一次谈话,更加激发了我的想力,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哪些地方让你读到了他的“痴迷”?

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我”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

从这段话中可以体会出“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我”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执着探究的孩子。)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4.教师小结:我们通过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大胆想象的孩子,难怪他九岁的时候有那样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和关键词来体会人物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读悟结合的方法,感悟人物的特点。

板块四  品味语言,感悟趣味

1.默读课文。找出你觉得有趣的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说说自己有过什么“发明与发现”。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中有趣的部分和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讨论)

3.集体反馈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读出有趣的部分。

课件出示:

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2)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有趣?(语言十分幽默风趣,“我”用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童年的发现这件事的看法。)

(3)怎样理解“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冒风险,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4)举例说说你对“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5)作者为什么想出了这样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这跟他有什么关系?(因为他现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发现了胎儿发育的规律,却被老师误解,轰出了教室。这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驱逐和迫害。)

(6)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不满、气愤)

(7)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这段话。(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8)指名学生继续读出有趣的部分。

课件出示: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9)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有趣?(语言十分幽默风趣)

(10)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4.从“我”童年的发现中,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想象,最为重要的是要有坚持不懈、勤奋钻研的精神。)

5.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有过什么“发明与发现”?(学生自由说)

6.出示哥白尼、伽利略等资料。

7.教师总结:尽管童年的发现有时会令人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老师希望你们每个人都用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也许,这就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学会表达。指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有过的“发明与发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板块五:拓展延伸

1+X联读,读

板书设计

 

                                                                              评课稿

                                                                                                         白思敏

徐贤明老师上的《童年的发现》是统编版第9册第8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样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徐老师在预习的基础上直接进行课堂教学,抓关键词进行主要内容概括交给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徐老师透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潜力。讲读课文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该怎样进行朗读感悟,包括朗读到底有多种形式,分别该怎样地表现,读完并感悟之后,该如何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汇报,是按顺序汇报还是抓重点词语汇报,抓重点词语汇报又该分几步等等问题的指导。

徐老师《课堂作业本》第二题就想就应对学生们进行一下关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缺少统一指导。很多学生无法完成,由此,阅读教学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适合的课文进行一些主题性研究呢?例如本课中的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包括详细指导到组内该如何进行讨论,讨论后又该如何进行汇报;因为学生的训练要有“素”,这个“素”,就是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养,它恰恰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终目标啊。它来自于我们平时的每节课堂的每个施教时机。作为“平实”的课堂,相对于“课堂气氛”“环环相扣”“走完教案”这些堂皇的标准先放一放,执教的重心放低一些,再低一些,让它最大限度地贴近我们的教学对象,不管还有什么重要的环节,要好好抓住一个个这样的训练机会,针对我们的教学目标,使出全身力气,才能最终收获教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徐老师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但学生表现出来体验不足。

语文高段教研组一人一课徐贤明《童年的发现》

语文高段教研组一人一课徐贤明《童年的发现》

语文高段教研组一人一课徐贤明《童年的发现》

语文高段教研组一人一课徐贤明《童年的发现》

语文高段教研组一人一课徐贤明《童年的发现》

语文高段教研组一人一课徐贤明《童年的发现》

语文高段教研组一人一课徐贤明《童年的发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