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语文主题试教杨小小《端午粽》

分类: 主题教研活动 |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
项目名称 |
主题试教 |
项目负责人 |
缪迎春 |
|
活动时间 |
5.25 |
活动地点 |
一年(3)班教室 |
|
活动主题 |
《端午粽》 |
主 讲 人 |
杨小小 |
|
参加对象 |
低段语文组 |
申请学时 |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1. 2.课堂上学生积极性高,师生互动良好,孩子学得扎实,课堂效果好。 3.听课老师认真记笔记。 4.课后集中一年级办公室进行磨课,先由杨小小老师谈谈教案设计的思路及疑惑的地方,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大家一致建议:“端”和“粽”的教学不要重复,可以在粽子图片出示的时候,马上进行“粽”的教学,顺带“端”的教学,这样,教学环节会比较紧凑一点。同时,胡丽珍老师建议在教学这两个字的时候,马上进行部首的教学;缪迎春老师建议多留点时间给联读;孔喜悦老师和章美君老师建议教学环节前后整合一下,就会更加紧凑;方彩立老师建议板块教学要有所体现;倪海娜老师和徐丽新老师亦建议大胆取舍,突出主题。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集体备课讨论充分,组员发言积极,多能提一些建设性的建议,甚好。 |
|||
过程确认 |
|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
《10、端午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杨小小
教材简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识字,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认读词卡“粽子”,读准“粽”。
2、学习“端午粽”。
(1)你们知道哪个节日要吃粽子吗?
3、学生再读生字“端、粽”,教师指导认识立字旁和米字旁,引导发现“立”和“米”做偏旁时笔画的变化。
4、揭示课题: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去了解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习俗 — — 吃端午粽。补完课题,读课题。
二 、三读课文,说“ 新知”
(一)初读课文,学字读词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完成课堂作业本中第4题,对的画“√”,错的画“×”。
按变调规律将本文中与“一”相关的词语分成两组,读一读:
回忆变调规律儿歌,做做动作背一背:
"单独时,平平走;遇四声,向上冲,搭座山;一二三声前,往下滑,开朵花。"
去掉"一"的拼音,打乱顺序,再读一读。
把词语放回句子中,读一读。
(二)二读课文,读好长句
1、读好长句子——“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这个句子中出现两个带有"一"的短语,连起来读一遍,着重学习汉字"米"。
"粽"是米字旁。
你知道有哪些“米”字旁的字?学生交流,同时补充:粮、粗、精、粉……教师小结:米字家族比较庞大,一般都与米、粮食有关。
2、读好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颗红红的枣。”
一看插图,读句子,圈出粽子的三个组成材料,读准音:箬竹叶、糯米、枣。
放入句式有序说话:“粽子是用(
二看插图,自主加上形容词来说说:(
课文中也有这样的形容词,把物品写有趣了,请你找一找,用波浪线画一画,读一读。
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发现填进去的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表示颜色的词(板书“色”),都是叠词。
体会表达的趣味:一句话中,用叠词的形式形象地写出了粽子的颜色,把粽子写漂亮了,读起来还顺口,连起来读读整句话吧!
同桌都、比赛读、挑战读、
三看插图,利用句式背句子。
读着读着,我们知道,粽子的外面是用(
3、读好长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读读句子,这句话写出了粽子的特点?朗读活动。
外婆包的粽子味道如何呢?
出示“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你还能说出又()又()的词吗?
4、读好长句子——"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子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你在外婆家吃了这么多好吃的粽子,感觉怎么样?理解“美滋滋”。
怪不得外婆还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呢!
理解"分给”,这么美味的粽子,你想不想带几个回家?那就把这些粽子装进篮子里吧!
复习已学汉字,齐读
5.写字指导。
三、诵读童谣,说“欲知”
1、其实,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还有很多习俗呢!出示“端午童谣”。
2、读了童谣,你想了解童谣里的哪一项习俗?
3、课外延学:根据这些疑问,请到课外去找找相关故事,下节课,我们将进行“话端午”活动。
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