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月8日凌晨6点多,一对父子从重庆市沙坪坝青木关出发,安全抵达老家湖南省黄梅县龙感湖农场。此前33岁的儿子小陈感觉“混得不好没脸回家”,15年没和家里联系,以致户口被注销。因为办理一张临时身份证,重庆民警得知他恐归15年,通知了其家人。(2月9日《重庆晚报》)
听起来,这真有一股“志异小说”的现实荒诞味儿。小陈15年有家难回,有啥苦大仇深的惊天冤情?结果看完新闻很是唏嘘,完全没冤、没仇、没猛料,就是没钱,所以没脸回。这不禁让人想起年关将近的一个段子:“儿:混了一年,一无所有。妈:傻孩子,你不是一无所有,最起码你还有脸回家啊!”这种段子大多是屌丝们的自我解嘲之作。
网上网下,恐归的小陈何止千万?具体到新闻中的小陈,离乡外出打拼第一年是回家的,结果村长一句鼓励他认真学习的话,竟压得小陈十几年难翻身——“没有哪个春节不想回,但回去怎么交代?混得不好,没脸。”即便鼓起勇气买了票,磨蹭半天还是没有足够的勇气踏上回家的路,“听到火车停止检票的消息,他竟然感到格外轻松……”。
“家”之所以在小陈眼里变得惊悚,乃至十几年徘徊犹豫不回,皆因“回家”二字不只是意味着过年团聚,更意味着当年离家时家人、村人、族人所寄予的过高期待——有对他飞黄腾达的期许,也有光耀门楣的责任,无形中这些重压已然超出小陈的能力范围。在年关将近之时,这份期待转化为一个最为简单、朴素的等式:回家=成功=有钱=长脸。反之,就成为“没钱”、“没脸”,“没脸”哪还敢“回家”?
网上经常见到对极品凤凰男群起而攻的各式挞伐——那种名牌大学毕业、身背整个家族希望在外漂泊的凤凰男,常常未掂量清楚自己的价值,就在征婚广告里大肆要求对方如何如何,所以被网友经常讥讽:“你长得丑,可是你想得美!”他们也往往成为影视剧里被嘲笑的对象。
像小陈这样的屌丝青年则是另一个极端,他们不敢奢求外界如何如何,却一直给自己心里无限加砝,以至于15年不敢回家,家人甚至以为儿子失踪,公安部门已将其身份证销号。难道没钱连家人都不想念,连亲情都可以割舍,甚至连法律意义上的人都可以放弃吗?一念及此,心酸莫名。
小陈或是极端案例,但是“恐归”却是事实。除了个体极端心理病态之外,恐归都只因游子们心理脆弱吗?这其中有没有畸形功利的攀比之风,有没有病态的社会和家庭价值评判?很多时候子女难道不是被异化为父母、族人攀比的可怜筹码吗?
回到原点,不管有钱无钱,春节总得回家过年!回家图的就是团圆,只有让“回家”变得简单、回归本义,小陈等个案悲剧才会不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