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质检总局小小出了一招,就让今年疯狂的“双十一”少了一分味道。总局以“神秘买家”方式抽查了主流电商502个批次七类产品中,竟然有近三成不合格。皮鞋、毛绒布制玩具、羊绒针织服装等7种产品的不合格产品检出率均在30%以上,不乏名牌大牌身影。其中网购100%羊绒衫,竟然一丝羊绒也没有。(详见本报A11版) 不否认,消费者在网购时有“拣小便宜”的心理在作祟,但更关键的还是电商应该自觉自律。网购的发展,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更让电商们赚得钵满盆满。相对从网购中获得的,电商们做的远远不够。现在,大电商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平台打造和推广上,而对“具体经营放任不管,售后服务基本不管,服务纠纷似管非管”——这是许多问题的源头。 表面上看,电商对于假货问题已经给予了足够重视。比如说针对卖家的“千元保证金”,针对买家的退货制度等。网购遇假,退货是需要的,但不应止于退货。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电商应该出台更“给力”的措施,约束和惩戒卖家的欺诈行为。如果消费者是因为不满意,那就兑现“后悔权”,保证一 退了之;如果购买的是假货,那就应启动“惩罚性赔偿”,而且赔偿应由大电商先赔先付,然后大电商再向卖家追讨问责。 “100%羊绒衫无羊绒”是个冷笑话,道出网购市场假货问题的严重性。假货犹如一根刺,不仅影响了消费快感,也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果任由这根刺存在,恐怕会带来谁也无法预料的恶果。 (乔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