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学生作业之前先百度,目的是监控一下学生是否在网上抄袭。结果我发现,我的管理模式是基于“人性本恶”的观点。
人性善恶的观点来自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雷戈,他在1957年发表的《企业的人性面》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X_Y理论,认为管理者对员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相应地就会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
这是一对完全基于两种完全相反假设的理论,X理论假设:一般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工作越少越好,可能的话会逃避工作。大部分人对集体(公司,机构,单位或组织等)的目标不关心,因此管理者需要以强迫,威胁处罚,指导,金钱利益等诱因激发人们的工作源动力。Y理论假设:大部分人并不抗拒工作,即使没有外界的压力和处罚的威胁,他们一样会努力工作。人们在工作中表现的消极是因为组织对他的不公平造成的。持Y理论的管理者主张以激励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X_Y理论的管理思想通俗说就是胡罗卜加大棒,认为人性善的Y理论用胡罗卜,认为人性恶的X理论用大棒。
摘录学生的两篇作业(可认定是自己经过思考完成的)。
之一篇: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在管理学中,有经济人、社会人、自我需要人、复杂人四种,其中的社会人就是我国古代所代表的性本善,经济人等同于性本恶。。。。(以下是对人性善恶的论述)
X理论趋近于性本恶,Y理论趋近于性本善。我认为要想成为好的管理者,需要了解人性。在基于人性假设理论基础上,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是社会人,人们渴望好的友谊,渴望好的人际关系,希望同别人交往,这是人性的需要。从这方面来讲,人性是善良的;从另一方面来讲,人性是懒惰、贪婪、自私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竞争,在资源有限的地球上,相互残杀,掠夺他人生存的资源,以便满足自己更多的欲望,所以人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之二篇:(以电影《死亡实验》为例)
人性本善本恶是从古至今各种学士文人都在探讨的问题。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观点。我赞成人性本善的观点。
记得看过一部电影《死亡游戏》,这是根据1971年在斯坦佛大学进行的斯坦佛监狱实验改编而成的。讲述的是一群生活环境、性格特点各不相同的普通人参加的一个实验。实验要求把他们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是刑警一组是犯人),关在一个模拟监狱里。在整个实验中,狱警有权对犯人实行一定程度的“管教”,如果实验中任何一人无法坚持下来,就表示实验失败,若是所有人都坚持下来,则可获得巨额资金。
一段时间以后,狱警们态度有所转变,由开始的游戏变成尽可能使用权力进行管教,到最后甚至利用私刑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变得残酷无比。于是便有犯人奋起反抗,直到实验结束。
狱警作为监狱中的管理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邪恶的形象,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认为人性本恶,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
在我看来,人性本是善的。就拿狱警来说,在他们刚进入监狱的时候,整个氛围还是轻松自由的。可见,他们刚开始还是善良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狱警们发现了自己的权力,并想要去运用它。。。我觉得这是一种人的欲望,不能说明人性就是恶的。
作为一个管理者,拥有自己的权力,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他们的管理对象是犯人,因此需要严厉,只是后来没有把好尺度,并且将虐待变成一种快感。或许是在那样一个扭曲的环境中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弥补吧。
没有人生来就是邪恶的,都是后天的环境以及各种条件使得人的初衷发生了改变。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走向生命的终点时,是没有算计,是单纯的,反应的也是人最真实的心理状态,这也说明人本性善吧。
韶枫,刚才和你通话我很受启发。关于人性问题的认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由的思想和观点。
为了证实学生是否抄袭,我把网上关于人性善恶的观点看了一遍,才发现我是持有X观点的老师,把学生想成懒惰的抄袭者了。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4EN00SIGG.gif
人生在世,烦恼其实就是人心中的“我执”。因为你一定要把世界想像成一个自己认为的样子,结果若与想像不符,则心中不悦。若用人性善恶的观点来看人们,人的自私心来自于人的“本我”,饿了哭闹吃饱睡觉。进入社会后表现出从善如流的行为,好像证明了人性本善的观点。但原因其实是:人知道如果做恶,社会规则会约束你甚至制裁你。好比小孩子不知火烧会痛而去触火一样。社会规则就好比火,你逾越了,痛苦就来了。人为了趋利避害,自然要尽量遵守社会规范和约定俗成的道理,人就表现出了良善的一面。这就是“自我”。到此为止,佛罗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就完成了大半。“超我”有谁做得到?恐怕只有圣人们了。“超我”是“高山仰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但在规则触不到的地方或私底下,人的自私心就表现出来,我们就会看见许多自私虚伪的人唱着高调,做着坏事还装着好人,所以我们很愤怒。。。其实我们不必愤怒,你的房子闹老鼠,你不会烧了房子消灭老鼠的。明白了这些,再看人与事,心就会豁然开朗,眼前就是鸟语花香。
关于人性善恶,古今中外论点纷纭不一而足。孟轲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sang,读三声),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之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荀子说人性恶,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孔子说人性不善也不恶,是后天环境使他善或恶。
我的理解是人性有善也有恶,所占比例不同的人各不相同。但人心是“向善”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明明做的是坏事,却都要装扮成好人。也就可以解释世间为什么会有伪善、欺诈。。。
只要还想“装好人”,说明这人还没坏透,他还是“向善”的。
用一则小故事结束今天这个沉重的话题。话说古代某圣人的学生,深夜苦读,一贼人行窃至此被书生发现,书生对窃贼大讲礼义廉耻。贼人冷笑曰:“请问,我的廉耻之心在哪里?”书生避开此话题对窃贼说:“天气热,你脱了上衣吧。”窃贼依此照做了。书生又说:“你把裤子也脱掉吧。”窃贼不肯脱了(没穿内裤呀)
结论:人心向善但不一定真善,只有修练到一定境界,达到君子慎独,才是真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