诌谈厚养薄葬(原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耳熟能详流传千年的古诗,脍炙人口,真实地反映了清明时令,古人怀念逝者伤感的心情。清明节是人们祭扫亲人的传统节气,在我国已经有2500年的悠久历史。每到这一天,后人总会以不同的纪念方式来寄托哀思,表示悼念之情,这是一个值得传承和弘扬的优良传统。
随着国家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可耕地面积越来越少,特别是土地,属于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我们有必要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提倡移风易俗,厚养薄葬,不能在今天对遗体实现火化的同时,又要为安葬逝者,摆阔气,讲排场,大兴土木,大刮奢靡之风,无谓的砸钞票,占据大量的宝贵土地资源。不少的陵园,墓穴价格飙升,每平米甚至超过了商品房的价格。还有更为匪夷所思的是有的人还活着,就已经买下了墓穴。虽然有的是为了倒卖投机,但多数是为自己百年以后提早做准备。这就更加剧墓穴价格飞快飙升,堪与房价媲美。这是非常不理性的行为。这就让本来就十分紧张的土地资源,更是供不应求。所以笔者认为,有关部门要大力提倡,树葬、海葬等方式,不能任凭死人和活人争地。
对先辈的尊敬和尽孝,无可厚非,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后辈应把精力和财力花在亲人健在之时,平时要关怀备至,百般呵护,精心照料,满足他们颐养天年,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的双重诉求,让他们辛苦了一辈子能在最后体面地、尊严地、没有遗憾地驾鹤仙逝。现在有一种很不好地现象,有的子女对尚健在的父母的甘苦,置若罔闻,不理不睬,以工作忙为托词,既不常打电话问候,也不常回家看看。弄得双亲欲眼望穿,愁肠百结,有儿女等于无儿无女,晚景凄凉。但是父母逝世后,他们马上像换了人似的,哭哭啼啼,大操大办,兴师动众,又是请和尚、道士,又是豆腐饭,一办几十桌,火化后还要搞"五七"、"六七",吹吹打打,噪声扰民。不仅浪费了钱财,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
从科学唯物主义的以观点来看,存在决定意识,当人作为一个生命体,死亡了,就没有任何感知,所谓的灵魂之说,纯粹是荒诞不禁的臆想,是没有任何科学道理。因此这种劳命伤财的大操大办,实在没有什么意义。更不要说那种为建父母富丽堂皇的陵寝,不惜工本,一掷千金。
在这种丧事大操大办愈演愈烈的今天,笔者呼吁人们移风易俗,提倡厚养薄葬社会新理念、新风尚。为了子孙后代幸福与我国的经济的协调,良性、均衡、可持续发展。珍惜社会的各种资源,特别是宝贵地土地资源。马鼎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