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思维可视化创设精品课程资源?

标签:
思维可视化精品课程课程创设刘濯源 |
分类: 思维可视化教学 |
思维可视化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二)
——如何运用思维可视化创设精品课程资源?
http://s13/mw690/002n95jNgy6XY7wq2kscc&690《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应如何运用思维可视化创设精品课程资源?http://s9/mw690/002n95jNgy6XY7xLJgY08&690刘濯源: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要界定什么是“精品课程资源”。我们给“精品课程资源”设立了三条标准:有感(学习体验好)、有用(减负增效)、有内涵(思维含量高)。当下,无论线下还是线上,国内符合这三条标准的课程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在线下,我们听了五百多节所谓的“优质课程”,在线上我们体验了近百个所谓的“名师精课”,几乎没找到全部符合以上三条标准的。有的教师口才很好,把上课变成了评书和脱口秀,学生很“有感”,但却没有用;有的教师的确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但表达不清,本来有用的课也变得没用了;而个别教师能做到让课程既“有感”又“有用”,但又没内涵(缺乏思维含量),起不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仍然属于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层次。
而教师如果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理念,并且方法和技术得当,是可以创设有感、有用、有内涵的精品课程资源的,其具体的做法是:
一、 课程调焦
传统课程的“焦点”在知识,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思维可视化课程的“焦点”在知识背后的思维(策略与方法),目标是让学生“会学”。聚焦知识必然导致灌输,让学生越学思维越僵化,越无法胜任学习;聚焦思维才能走向发展,使学生越学思维能力越强,胜任学习,享受学习。
二、 流程重构
传统课程的流程是“先教后学,学后再考,考后对答案”,剥夺学生的探究乐趣及思考权力。思维可视化课程的流程是“以考导学,学后再教,教后优化策略”,即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充分活化思维,完成知识网络的初次建构并发现问题解决策略(或障碍),然后教师再进行点拨、夯实、升华(给出优化的学习及问题解决策略)。传统课程流程是为“知识的重复”而设计,思维可视化课程流程是为“思维的发展”而设计。
三、 规律挖掘
创设思维可视化课程的关键在于一个“深”字,只有深入本质,挖掘规律(考试规律、学科规律、思维规律、心理规律),才能实现深入浅出。而只有深入浅出的课程才更易被学生消化、吸收及应用。
四、 思维可视
传统课程的呈现方式基本是“文字+声音+脸”,而且那张“脸”往往还是毫无表情的脸。在这种呈现方式中,教师及学生的思考过程(路径及方法)是不可见的,可见的大多是“结论性的”内容。所谓“一图胜千字”,思维可视化课程利用大脑对“图”的偏好,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将师生的思考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化抽象为直观,不但大大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而且使图示与大脑思维产生共振,起到理清思路,发展思维的作用。在这里要强调两点:第一,图示最好是分步呈现,因为过程比结论更重要;第二,动漫化课件以及传统教学视频并不是思维可视化课程,因为它们都没有呈现思考过程。而且动漫中的背景、卡通形象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长期以这种方式学习,还可能会养成无法专注思考的习惯,抗枯燥能力也可能会下降。
五、 互动设计
因为有了“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也会变得可视化:绘图(绘制图示)、展图(展示并讲解图示)、改图(质疑、改进图示)、比图(激励与相互借鉴)。这些互动可以设计成“线下”形式,也可以设计成“线上”形式。
综上所述,思维可视化因其“直观性”和“参与性”使学生有感;因其能深入本质、挖掘规律、优化策略、减负增效而有用;因其聚焦思维,发展心智,使学生终生收益而有内涵。故借助思维可视化可以创设有感、有用、有内涵的“三有”精品课程资源。(接下文《思维可视化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