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估是告一段落还是空中加油
(2023-05-23 08:14:13)周末经济日报登载了金观平的文章:《中特估”不能简单理解为直接拔高国企估值》。这会不会成为中特估行情的一个转折点呢?经济日报大家都清楚它的分量,文章的观点也很清晰。需要注意的是,探索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直接拔高国企估值水平,引导资金推动股价短期、快速上涨,这既不符合资本市场一般规律,也不利于国企持续健康发展,更与中央“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的要求相悖。
上面这段评论,从主要意思的角度来分析,仍然还是觉得中特估的本意并不是现在表现出来的简单拉估值,不是说原来的5倍PE不合理,现在必须人纠正,直接往上拉就能够解决问题,股价短期的快速的上涨,这不符合市场规律,也不得于国企的发展,这里已经说的非常明确了,同时拔高了一个维度,说与中央“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的要求相悖,相信这个重要性大家都应该能够理解的清楚,那么显然对于现在简单的拉升股价的做法是不赞成的。同时从完全市场的角度来说,也应该这么理解,估值水平的高低,是在市场当中形成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的,不是几个月就能够完全改变的,这是需要从公司治理层面看问题,想解决办法。
所以文章的下半部分就指出:
抓住“中特估”机遇,归根结底要靠国企练好内功。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公司治理,持续改善基本面和经营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用优秀业绩展现明朗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资本市场工具,推动专业化、产业化战略性重组整合,优化布局,提质增效。同时,进一步强化公众公司意识,主动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让市场更好认识企业内在价值。
这才是真正的对中特估的深刻理解,只要你公司治理上更加完善,改善基本面提升经济效益,提高公司的ROE水平,使得资本回报率越来越高,现金流越来越好,,并且真的把自己当成一个公众公司,那么自然估值水平就上去了,市场本身就是这样,投资的目标就是为了获得收益,无论是央企还是民企都是一样的,能够长久为股东创造超额收益的公司都是被投资者认可的,也都能够获得市场的高估值。
从这个文章的主旨来看,是不赞成现在的简单粗暴拉估值的做法,还是希望能够练好内功,提升
公司的盈利水平,加强公司治理,这样其实才是健康的发展之路,才不会炒作之后又是一地鸡毛,所以你说是应该理性看待还是空中加油?
前一篇:什么是确定性?
后一篇:什么情况下提价策略将遇到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