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只有买成长型的公司
(2023-02-09 14:40:19)
标签:
杂谈 |
我们很自然的就把投资分成了价值型和成长型的两种。那么做为一个A股市场的投资者我们具体进行投资操作的时候,是选择成长型的还是价值型的,这显然是一个问题。当然你如果看过价值投资的那些经典著作,可能会给你的建议是两种方式都可以,甚至可能价值型的最终投资成绩还更好一些,那么在A股里真的是这样吗?这恐怕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
在美股当中(多数的价值投资者写的书,都是以美股为背景),自然是可以进行价值型投资的,比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价值投资的开创者格雷厄姆以及他最有代表性的学生巴菲特的早期
投资实践,其实都是典型的价值型,以极低
的价格买入一家公司,这种极低的要求是公司的总市值低于其清算价值,甚至可能是打四折,这个时候去买入,然后通过许多操作使得公司的价值兑现,那么做为股东自然就能够获利,就会使得当初投入的资金变得更多。这就是典型的价值型的方法,当然这种方法的前提是要能够买到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公司,实现的路径是进入董事会,然后清算公司,以清算价值来实现投资收益。
当我们清楚了价值型的投资收益实现路径,那么是不是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即使是在A股当中,我们发现了严重低估的公司,比如某中铁,它的PB只有0.6倍,其实已经是很便宜了,现在你花0.6就能够买到它价值1元的净资产,并且它每年的收入还在增长,但为什么市场就是不认可它呢?这问题出现在哪里?我想是因为我们不可能进入它的董事会,更不可能用巴菲特的方式实现我们的收益,那么它的低估就没有意义,这种低估是无法被纠正的,可能会长时间低估,那么你还去投资它吗?
显然我们投资是为了获利,如果只是看到了利润所以,然而却没有实现这种利润的方式,那么这其实是只实现了半,尽管买入低估的公司,可能不会有太大的下跌空间,但却无法带来收益,那么就只有是看着,而不能成为我们的投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只有是去选择成长型的投资,这也是根据客观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的,尽管两种方法都是可行的,但现实是可能并不是所有的路径都是能够过得通,也许只有一种选择。
前一篇:DCF现金流折现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