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拙作散文《电影往事》2022年4月7日《人民代表报》发表

(2022-04-08 15:57:29)
分类: 散文
拙作散文《电影往事》
2022年4月7日《人民代表报》发表

拙作散文《电影往事》2022年4月7日《人民代表报》发表

拙作散文《电影往事》2022年4月7日《人民代表报》发表


      电影往事

                                                 作者  薛振堂

 

    忽然想起小时侯看电影的往事。

如今进人信息时代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了,电影、电视已经全面普及了,已不是什么稀罕之事了。 然而,在我们这一代人童年时期对于看电影那可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了。

和一般的小朋友相比,我们这个村的孩子们,应该在那个时候是比较幸福的,看的电影是比较多的。记得在上小学、初中的时候,古镇南午芹是河津的大村子,河津电影放映队要定期来我们村放映电影。

那时候,南午芹完小在大街上的东岳庙里,位于全村的中心地带,电影放映队来了就在这里放映。放映电影不免费,大人票价一毛,小孩5分。放映的当天下午5点多,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工作人员一边倒拷贝片,一边把发电机发着播放音乐,招徕观众。当时我们对发电机不了解,而且当时的发电机响声很大,我们就把发电机叫做“牛娃机子”。因为,发电机那时的吼声象牛犊子的叫声一样。

当时每次放映一部电影,一部电影一般有4卷拷贝,每卷拷贝大约放映30分钟—40分钟,一部电影也就放映2个小时左右。因为电影在我们学校放,所以各班晚上要派护校学生,大家都争着想当护校生,因为护校生可以免费看电影。

上小学时看电影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战斗片,《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三进山城》、《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等,百看不厌。还有儿童片《鸡毛信》、儿童动画片《红军桥》等等,也是我们最最喜爱的。最让人感觉不好的那年冬天,放映了一部越南片子叫《琛姑娘的森林》,电影海报上写的是最新激烈战斗片,吸引了很多观众。但片子从头到尾没有激烈的战斗,就是那个所谓的琛姑娘在僧林里转。放映的那天晚上是冬天,东岳庙院里的四棵大槐树寒风怒号,看电影的人们冻得咬牙切齿,一直想看是怎么样的大战场面,但直到看完也没有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大家都感到非常地扫兴。到了文革时期,革命样板戏也搬上了银幕,《红灯记》、《白毛女》、《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等,也吸引了我们那一代人。

第一次看大型纪录片《毛主席第一次接见红卫兵》,是在党史僧楼中学,记得是春天的时候,刚下过一场春雨。那天晚上,我们不顾路滑,叫了几个小伙伴就去僧楼中学观看。回来的路上,天上朦胧的月色,照耀着路上那一个个小水塘,大家还当是最平坦的路,一脚踩上去,水花四溅,一个个裤腿全都湿透,溅满了泥水花。

那年秋夜,我们去河津水泥厂观看《第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第一次欣赏了中国乒乓球队那精湛的技艺,让我们高兴地连连喝彩。

上高中的时候,看电影比较少了,但记忆深刻的是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的朝鲜故事片《卖花姑娘》。那是我们第一次看外国电影,是在僧楼剧院里放映的。因为是外国电影,又是个单位组织观看的,那天晚上观众格外地多,诺大的剧院人山人海,挤的水泄不通。电影开始放映后,观众们都屏住呼吸,鸦雀无声,全神贯注地观看。《卖花姑娘》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朝鲜。花妮一家为了还清借地主家的两斗小米,爸爸、妈妈、哥哥、花妮、妹妹不得不在地主家当长工。

在地主的迫害下,妹妹顺姬被烫瞎了眼睛,花妮遭地主毒打,哥哥哲勇被送进大狱,妈妈被迫害致死……哲勇越狱参加了革命军,他和战友们带领村民冲进地主庄园,打倒了地主,救出了花妮,从此过上了好日子。

看完电影,同学们都对卖花姑娘的遭遇产生了同情和共鸣,很多同学眼里流出了泪水。在很长一段的时间里,大家都还一直传唱着《卖花姑娘》的插曲歌:小小姑娘,清早起床,提着花篮上市场。走过大街,穿过小巷,卖花卖花声声唱-------

有一次星期天,我们本村几个同学上山砍栈子回家迟了,急急忙忙背着馍口袋往学校赶,到了李家堡的时候,感觉学校的晚自习还没有下课,害怕这个时候到学校受老师批评。刚好李家堡大队院里放电影,我们几个就索性放下馍布袋,席地而坐,看完电影才偷偷地溜进宿舍。

1974年到1975年,我回到大队当通讯员。这时,河津电影放映队分为三个队,把放映区划为南坡,北坡、河槽三片,巡回放映,基本上每月放映一次。我们村又作为放映点,放映的地点仍然是大街上的东岳庙,但由我们大队负责具体接待和安排。由于村干部工作都忙,这项工作由我承担。每次放映队来,第一天要安排放映场所,保证供电,选派协助门口收票的民兵,以及放映人员的食宿。放映队还特为大小队干部准备了优待票,由我发放。当时由于农村人们文化水平低,不管大队干部还是群众,对优待票还是理解不了,以为优待票就是“由带票”,那一张优待票可以带很多人看电影,现在想起来确实让人可笑。放映后的第二天,我又要派一辆小平车,把放映队的两个大箱、喇叭和拷贝送到下一个放映点。

这个时期,电影由黑白片开始转换到彩色片了,片子的内容也丰富了,出现了一些反特片和谍战片,印象最深的是那部《保密局的枪声》,这部电影放映的时候,东岳庙里的院子里观看的人们水泄不透。

 起初和放映电影的人员还不太熟悉,处理事情还很拘束。时间长了,交情就深了,处理事情也就灵活随便了。城镇电影放映队的工作人员很随和,业务也很好,尤其是他们制作的幻灯片《活愚公》、《节煤灶》、《战黄河》等,在电影放映前加映,很受群众欢迎。

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看《少林寺》的情景。那时候我正在本村学校教学。一个夏末的傍晚,大队院里第一次放映武打片《少林寺》。那时候经常放映关于革命斗争的影片,还有一些小孩子不喜欢看的戏曲片,像《少林寺》这样的武打片还是第一次看到。看电影的乡亲们都被影片中激烈的打斗所吸引,几百人围观的露天电影此刻鸦雀无声,只有影片中人物的说话声在村子上空回响。当观众看到反面人物王仁则暴打觉远的父亲时,有个老人忍不住骂了起来;当看到觉远和师兄弟们用双臂提起满满一桶水时,人群中不禁响起了一阵啧啧的赞叹声;当一曲《牧羊曲》响起时,观众立刻变得安静起来,那美妙的歌声似乎把人们带到了山花灿漫的山野中。当电影结束时,还有一些外村人不愿离开,他们围着放映员不停地询问,什么时候能到自己的村子去放映这部电影。

大约在1975年,各公社均筹资金采购了电影放映机,轮流在各个大队放映,城镇电影放映队停止了巡回放映,东岳庙里从此再没有放过电影。但老街东岳庙里那看电影的岁月,那牛娃机子的吼声,一直让人们难以忘记。

回忆小时候看电影的往事,它的令人难忘之处,不在于看过多少影片,而是关于那个时代的一种真挚的回忆。看一场电影就会带来一点喜悦,可以给难忘的儿时生活增添一抹靓丽的色彩。

 

 作    者: 薛振堂 

通讯地址:043300山西省河津市僧楼镇忠信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